古代哪朝黄帝姓萧-历史上姓萧的皇帝:二十七位帝王简介
解读百家姓萧姓。汗青上姓萧的天子,此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七位帝王简介。萧姓最早劈头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生齿约936万,占天下生齿总数的0.59%。
萧姓文明之萧姓天子汗青
萧道成(公元427~482年),字绍伯,小字斗将。南齐开国帝君,系萧何第二十四世孙。生于公元427年(隆元嘉四年丁卯),祖籍东海兰陵人(今江苏常州东南),父萧承之,在宋时为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父病死,家乏余资,母陈氏,亲持井臼以为生存,道成幼年姿表英异,龙颜钟声,鳞文遍体。儒士雷次宋立学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道成受业十三年,治礼及左氏春秋,成年出仕刘宗,初在宋武帝刘裕继母萧皇后内侄,雍州剌史萧思话部下,镇守襄阳。戌沔北,计樊,邓诸山蛮,破其聚落,初为左军中兵从军,元嘉二十七年文帝使召宣旨授节度;二十九年领偏军征仇池,击二城皆破,文帝崩,乃率卒还京,袭爵晋兴县五等地。孝建初,除江夏王司马从军。随府转太宰,迁员外郎,值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从军,建康(今南京)令。明帝令为右军,加进辅国将军,率卒东讨。晋陵一日破敌十二垒。平东贼还,又将南讨,出次新亭,明帝闻贼渡淮,谴往救之,率军破敌追至黯黪而还,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明帝崩,谴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五百人,元微二年加为持节史,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宣扬一部。四年为尚书左仆射,位相国,进爵齐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受宋禅位,为齐高帝,国号孜齐建元元年,都建康。史称“南齐”或“萧齐”。
道成即位后,深知帝位来之不易,颇悉封建王朝兴衰灭险,为了稳固社会,牢固统治,高谈遍及采取群臣发起,破除暴政,实验“土断”政策,减免赋役,抚慰流民,整理户籍。对参军征战、未被任命和乡士论陷的土庶,下令量才任用,构筑学校,精选儒馆,广延国胄。并还带头倡导节省,连亲身己衣冠上的异玉也令人摘掉,击碎,常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亲身己出生布衣素族”。接纳这些步伐,对推进社会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道成在位四年,于建元四年四月(公元482年)崩于临光殿,终年五十六岁,葬江苏武进县泰安陵。谥高帝,庙号太祖。
道成遗诏:丧事从俭,立下“三禁绝”:1禁绝另制新衣;2禁绝金玉陪葬;3禁绝州郡官员进京吊孝,各守外乡。
齐武帝──萧赜
萧赜(公元440~493年),字宣远,大名龙儿,道发展子,南朝齐武天子,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庚辰六月,建康清溪宅。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六月立为太子。建元四年道成病故即天子位为齐武天子。
赜21岁任赣郡太守;平叛建功后升任镇西史兼江夏内史,镇守郢州(今湖北江陵)。升明二年三月,受赐闻喜县侯。同年为侍中,领军将军;中军上将军,进为公爵。建元四年四月高帝崩,即天子位。大赦天下,造先帝遗训,诏论各州郡剌史将军,禁绝进京吊丧,当场悲悼。部队严加警备,保卫疆域,日夜巡查。严守高帝临终遗训,委任贤才,崇尚节省,把稳政事,不杀诸弟,规复百官,禄田俸秩,作业农桑,减免赋役,注意学校,构筑孔庙等等,使南朝大众得以疗养生息,社会安宁。
赜执政至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宗子长懋驾崩,终年35岁,武帝很为悲伤,谥以文惠。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七月,赜病重驾崩,临终下诏曰:亲身今之后,仍务节省,不得护建宫殿,珠玉玩物,伤俗尤重,严加禁绝,丧礼从俭,州郡官员,不得进京吊丧,各宜职守。后妃、公主、大官人等不需进驾山陵。以后岂论官民男女,不得出家为僧尼,禁绝构筑佛寺佛塔。是日,崩于延昌殿,在位十一年,终年五十三岁。谥武天子,庙号世祖。九月丙寅葬景安陵。由太孙昭业即位。
南齐帝──萧昭业
昭业(公元474~494年),字符尚,大名法身,齐文帝长懋之宗子。生于宋元微二年(公元474年)。齐武帝即位,封为南郡王,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懋崩,被武帝赜立为皇太孙,同年七月武帝驾崩,以皇太孙即天子位。
昭业亲身幼深居宫中,矫情希诈,常在武帝眼前体现柔顺,深受武帝喜好。当武帝病时,大臣王融曾谏以武帝次子,昭业叔父萧子良继续皇位,但武帝决计立昭业得逞。后昭业晓得,挟恨萧王二人。即位后不但仅预防子良,并且将王融收狱。教唆人诬告,以诋毁朝政之罪,赐死在狱中,子良也担心而死。
昭业在位时期,很少干涉朝政,巨细事均由西昌侯萧鸾决断。亲身己常在宫后,寻欢作乐,游走市里,在其父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兴奋时乱加恩赐,动辄百数亿万钱。武帝时国库中积钱五亿万,宫府库三亿多万、金银布帛等不可胜数,昭业任情浪费,绝不怜惜。常携带皇后何氏及宠姬入宫中主衣库内,取出种种金银玉器,让何氏等相与投击以此取乐。
萧鸾数谏,多不服从,在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七月,鸾与萧谌等人兴兵,将其谥死于延德殿西卫徐龙驹宅,废为郁林王,年仅21岁,在位不及年。
南齐帝──萧昭文
昭文(公元480~494年),字季尚。长懋次子,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80年,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封为监汝公,郁林王即位后封新安王,隆昌元年七月,尚书令西昌侯萧鸾废郁林王立他为帝,即天子位,时年仅十五岁。
昭文即位后,授萧鸾为骠骑上将军,录尚书事,兼领杨州刺史,晋封宣城郡公。鸾位高权重,借机残杀高帝、武帝子孙,把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江夏王萧锌、南平王萧锐、宣都王萧坚,把武帝子庐陵王萧子卿、安陆王萧子仪、晋安王萧子懋、随郡王萧子隆、建安王萧子真、西阳王萧子明等数十人所杀害。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十月鸾又亲身为上将军,领杨州牧;进爵宣城王,权势巨子益重,昭文为帝,但统统事均服从萧鸾,连起居饮食也要向萧鸾陈诉,等鸾赞同后才得举措。一次,昭文想吃蒸鱼菜,饬太宫令进陈,太宫令答复说,没有宣城王下令,竟不供给。不久,鸾以皇后名义公布一道迫令,将昭文废为海陵王,亲身立为天子。
昭文仅在位四个月,被破除宫别居,鸾遣御医视乃殒,时年十五岁。
齐明帝──萧鸾
萧鸾(公元452~498年),字景栖,大名玄度。南齐明帝。南兰陵人。是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兄道生之子。生于公元452年,他从小得到怙恃,由齐高帝抚养,恩过诸子,刘宋泰豫之(公元472年)为吉安令,有严能之名。累迁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高帝即位后,封西昌侯。位郢州刺史(今湖北江陵),后迁尚书左仆射,(即付相之职)领右卫将军。立昭业为皇太孙时,武帝令萧子良辅政。鸾总管尚书事,独揽朝政。隆昌中进爵上将军,加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丞相职)。海陵王昭文即天子位,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上将军扬州牧,宣城王。
建武元年(494年)癸丑十月即天子位。萧鸾一年内连废二帝,大杀高、武二帝诸子,亲身立为帝。由于他阅历较深,有肯定的治国安邦履历,接纳了一些无益于民的步伐,把武帝新建林宛占用地皮还给农夫。对黎民有生子者蠲怙恃调役一年,赐米十斛。对新婚者蠲夫役一年。亲身己也比力崇尚节省,曾将永来岁间造作与辇舟乘的金银剔去,存于宫中库内。宫中御食有一种叫蒸食品,他吃时也要破成四片,余充晚食。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驾崩,正福民,终年47岁。葬于兴安陵,谥明帝,庙号高宗。
南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艾,南齐天子,明帝萧鸾二子。生于公元483年,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立为皇太子。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七月明帝架崩,即天子位。由始萧遥光尚书令徐老嗣沿书仆射江佑、右将国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同辅政,时称“六贵”。并有掌秘茹如珍,梅虫二等所谓“八要”。因宝卷本性暴虐。为他辅国安邦“六贵”、“八要”都相继被自杀光,还杀了大臣陈显光、崔慧景等。他使用宗室萧顺之宗子萧懿为尚书令执政,几个月后,也被杀掉。他的暴政举动,激起朝野痛恨。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二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襄阳,永元四年三月立齐明帝萧鸾第八子萧宝融为帝于湖北江陵,率兵攻入建康(南京),宝卷被侍中张稷入殿所弑,斩首送给萧衍,终年19岁,追封为东昏侯。
齐和帝──萧宝融
萧宝融(公元488~503年),字智昭,南齐和帝,萧鸾第八子,生于公元488年。
建武元年(494年)封隋郡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萧宝卷在位,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及朝中大臣。
永元二年十一月,萧衍于襄阳起兵征讨萧宝卷。次年三月宝融即天子位于江陵是为齐和帝。后于复兴元年十二月率兵进入建康,使人佯约请萧宝融入京,宝融行至姑熟,被阻不能进。萧衍即在复兴二年四月以受禅名义即位称帝,是为梁武帝,至此南齐死亡。
宝融死后尊为齐和帝,葬泰安陵。南齐竣事。
南梁高祖武帝──萧衍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大名练儿,南梁开国君主。萧顺之第三子,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东南)。生于孝武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甲辰。晋陵县同夏里萧家村三桥宅,生时祥光满屋。身材奇特,两髓骈骨,顶上隆起,文在右手曰“武”字。有文武本领,长博学。少年时曾以文学游齐。在竞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竞陵八友”。初为齐卫军王俭东阁祭酒,深受重视。后为左卫将军。五广之部下为偏帅。在与北魏军战役中,以功封建阳县丞,后为司州刺史。甚有威名。齐明帝驾崩时,遗诏为都督,雍州刺史,镇襄阳。
南齐末年,东昏侯为政暴虐,肆意杀齐高帝、齐武帝诸王及大臣。萧衍兄懿被杀,遂起兵襄阳,与荆州长史萧疑胃团结阻挡。并在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三月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于江陵。继而东下,进取江州,困绕建康。同年十二月,入城杀害东昏侯。次年进位相国,总百揆,进封梁王。
复兴二年(公元503年)四月以禅代名,即天子位于建康。国号梁,号为梁武帝。即位后曾接纳积极步伐。
[一]、在农业方面
1、勉励农耕、曾行籍田。并命“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层天时”。
2、答应流民回乡,规复原有田宅。
3、荒田废宅充公为公。除官府已垦种外,余者都分给农夫。
4、克制豪侵占取。开放封建当局占地皮。
[二]、在钱粮方面
曾屡次减免税租调二或调三。并免除贫之家三调,避难家乡当前复业者“梁五年停具役”。又举行土改,整理户籍。
[三]、政治方面
只管选用充吏。并分遣使者巡视而不见州郡,查访仕宦良恶。同时命州、郡、县、置郡望宗、乡壕各一人,专门拥罗和保举人才。对皇族外部接纳了生存优裕、政治上严防他所的意向,坚持统治稳固。还尽力提倡导儒学与释教。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上将侯景降服佩服,次年与萧正德勾通,举兵叛变渡江打击建康。而萧衍子孙各有争取皇位野心,贪图生存气力,故不愿发军平叛,太清(公元459年)三月,侯景与萧正德攻破建康,将萧衍幽禁台城(今南京鸡鸣山南干河北),五月,被饿死于台城内文德殿。终年八十五岁,谥武帝,庙号高祖,葬修陵(今江苏丹阳县陵口镇西北阳萧塘河)。
萧衍从小爱念书,曾招纳文士,辩说儒佛义蕴,议定“五礼”会读“通史”。善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各“通”。又制是非差别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长书法,原有集已秩。今仅存梁武帝御制集。
简文帝──萧纲
萧纲(公元503~551年),字世赞,小字六通。
南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生于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丁未十月,建康城显阳殿。天监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为云麾将军、宣毅将军、宣惠将军、平西将军、安北将军、骠骑将军。景迁持节使,都督南北褒青徐冀五州和荆,雍刺史与丹阳尹。
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五月立纲为皇太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崩于台城,立纲为天子。后于公元551年遭侯景所害。时年四十八岁,葬于庄陵。
南梁天子──萧栋
萧栋(公元503~552年),字符吉,南梁天子(公元551年即位),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欢之子。父死袭为豫章王。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而立其为帝,其时他正与妃张氏锄葵,而法驾奄至,一时不知所为。哭着登上辇车,即位后改元天正。至十一月,侯景又将他废,亲身立为帝。被废后,侯景将他封为淮阴王,与其弟萧娇、萧鹨一同锁于密室。后侯景败走始得出。未久被梁元帝萧绎着人沉入水中而死,在位四个月。
梁元帝──萧绎
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南梁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南兰陵人。公元508年生于建康城。初封相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侍中江刺史,两度为荆州刺史。侯景叛,受武帝密诏为多数督,以诛讨侯景用兵不妥,专敷衍争帝位的诸王,又派王僧亲身寻阳(今江西九江)进军江陵。即位于江陵。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绎也被魏军俘杀,时年四十七岁。
南梁帝──萧纪
萧纪(公元507~535年):字世询,为南梁天子。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南兰陵人。萧纪少年好学,有文才,很有节气。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封武陵王,食邑二千户。历任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出为会稽太守节。加持节使,车中朗将,征为侍中领石头戌军事,出为宣惠将军、江州刺史。后改授持节,都督益州、梁州等十三州军事,字西将军、益州刺史加彭城一部,大同十一年授骑常侍,征西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正元年(公元552年)四月,侯景之乱,梁武帝崩。萧纪乘机称帝于四川成都,改号为“天正”。立园照为皇太子,十一月,湘东王萧绎称帝于江陵,纪为争取帝位,次年兴兵向江陵打击,兵败。遣人向江陵求和,元帝不允,派兵追杀,罹难于峡口,时年四十六岁,称帝不到一年。
南齐帝──萧宝寅
萧宝寅(公元?~530年),字智亮,北魏大臣,盘据亲身称齐帝。南兰陵人,南齐高帝萧道成次兄萧道生之孙,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萧鸾即位后,封建安王。宝卷即位,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戌军事。齐和帝宝融即位,其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鄙阳王。梁武帝即位后,投靠北魏,受北魏重用为持节使都督杨、南、徐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杨州刺史,丹阳郡开国公,封齐王,配兵一万,正始(公元504年)率兵败北姜,因功,封梁郡开国公。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持节使,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征为车骑上将军,尚书左仆射,在任时期勤于政事颇有荣誉。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魏朝庭对萧宝寅发生猜疑,派曹元为关中大使观察。宝寅亲身感不受信托,而将诱杀,谎称义军所为,即叛变北魏,亲身立为帝。改元隆庆设置百官。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与北魏败北被俘,于洛阳被杀。
南梁天子──萧渊明
萧渊明:字靖通,亦作萧明,南梁武帝之侄,萧懿之子。渊明从小受武帝酷爱,封灵阳侯。太清元年为豫州刺史,侯景降服佩服后,大肆打击东魏,渊明约请求带兵出征,武帝让他带兵五万,打击彭城(江苏徐州)管束东魏,增援侯景。但渊明带兵没有实战履历,在彭城十八里寒山堰一战中,被东魏上将蔡客绍击败被俘。东魏让他写信给梁武帝说:只需南朝清除侯景,北朝就放他和将士回梁。后被东魏授以散骑常侍。
大宝四年,元帝被西魏俘杀。王僧、陈霸先把他迎至建康拥立为帝,改元天成,以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王僧为大司马。萧渊明称帝后,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天成元年(公元555年)立萧方智为天子,称梁敬帝。
梁敬帝──萧方智
萧方智(公元542~557年),字慧相,大名法贞,南朝梁天子。公元555年在位,萧方智是元帝萧绎第九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封兴梁侯。承圣元年封晋安郡王,次年为江州刺史。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霸占江陵,元帝兵败被俘杀。太尉王僧、陈霸先议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并从江州讨好至建康。后王僧被北齐煽动,迎立武帝之侄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方智为太子,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公元555年九月立萧方智为帝,称梁敬帝。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掉萧方智,亲身立为帝。南梁竣事。
后梁孝宣帝——萧詧
萧詧(公元518年~公元562年),字理孙,兰陵人,梁武帝衍孙,昭明太子统三子。幼勤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梁平凡六年(公元525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进封岳阳郡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
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太祖令柱国于谨伐江陵,詧以兵会之。及江陵平,太祖立詧为梁主,居江陵东城,资以江陵一州之地。是年,詧称帝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国号“后梁”,建元“大定”。追尊其父统为昭明天子,庙号高宗,统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又尊其生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
詧在位八载,年四十四,保定二年二月(公元562年),薨。其群臣等葬之于平陵,谥曰宣天子,庙号中宗。
后梁孝明帝——萧岿
萧岿(公元541年~公元585年),字仁远,詧三子。机辩有文学。嗣位元年(公元562年),尊其祖母龚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曰皇太后,生母曹贵嫔曰皇太妃。其年五月,其太皇太后薨,谥曰元太后。九月,其太妃又薨,谥曰孝皇太妃。二年,皇太后薨,谥曰宣静皇后。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又欲以其子玚尚兰陵公主。由是罢江陵总管,岿独裁其国。
岿在位二十三载,年四十四,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五月薨。其群臣葬之于显陵,谥曰孝(文)〔明〕天子,庙号世宗。
后梁孝靖帝——萧琮
萧琮(公元558年~公元?年),字温文,后梁明帝宗子,初封东阳王,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继位,七年(公元587年)为隋废,隋封莒国公,公元607年贺若弼被诛后受累担心而卒。史称后主。妹萧氏为隋炀帝皇后(公元604~617)。其弟萧瑀为唐太宗宰相。
后梁天子——萧铣
萧铣(公元583~621年),詧曾孙,祖父萧岩、父亲萧璿。少贫,事母至孝。隋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起兵,推铣为主,称梁王,年号凤鸣(一作鸣凤)。次年称帝,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西从三峡,南至好趾,北距汉水,东达豫章,相继来附,拥雄兵40万。占据两湖两广地域,反抗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讨之,城未拔而出降,后为大众而保持争取。囚送京师,高祖数其罪,斩于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