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姓氏-姓氏寻古,400年历史风云下的卫氏大宗祠
广州老祠堂,拥有者400年汗青风云下的卫氏大宗祠,为典范的明朝修建,其修建面积及修建高度都可谓广州地域之最。百家姓卫姓,它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说到广州老祠堂,不得不提的是位于海珠区南端、紧靠珠江后航道的沥滘村卫氏大宗祠。卫氏族人在沥滘村大名鼎鼎,为一方望族。这座紧靠珠江边的卫氏大宗祠屋顶上有飞檐飞禽,另有高翘尾巴的屋脊鳌鱼。据相识,卫氏大祠堂至今已有400年汗青,为典范的明朝修建,其修建面积及修建高度都可谓广州地域之最。
400年历经两次大修
广州有句鄙谚叫“未有河南,先有沥滘。”海珠区沥滘村有900多年的汗青,相称久长。沥滘村位于海珠区南端,古时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典范的北国水乡格式。相传南宋时,卫氏先祖离开这里在此安家,经世代辛劳劳作,虔心向学,终成望族。座落于海珠区沥滘村的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曾经400年整了。
据相识,卫氏大宗祠曾在清朝时举行过修复,束缚后曾做过堆栈、机房,历经水浸、漏雨,后由当局、族人合资约190万元于2004年8月举行修复,颠末修葺的卫氏大宗祠随后收费对外开放。
据相识,由于卫氏大宗祠汗青久长,修建富有特征,1993年,卫氏大宗祠当选为市级文物掩护单元。2012年,卫氏大宗祠当选为广东省文物掩护单元,随后因祠堂地基呈现沉降,祠堂开端关闭,不对外开放。
面积最大、主梁最高
卫氏大宗祠是广州生存完备的明代木布局祠堂修建的范例,其修建布局、伎俩及祠堂内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都是广州现存明代修建的佼佼者。其主体修建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后殿、青龙巷、白虎巷等,占地2000多平方米,宗祠为四进三天井布局。
门额上悬挂着“卫氏大宗祠”五个大字的直笃牌匾,俗称为“烧猪盆”,据称是须天子御封才气挂上的。在卫氏大宗祠大门两侧,一副春联生动地反应了卫氏祖先的定居汗青,“爱江海汪洋先入番禺开沥滘,羡峰峦奇丽再达东莞开茶山。”
穿过大门,便是“燕子斗拱”、中堂和后堂。中堂乃族人议事及待客的中央。卫氏族人卫旋坤先容道,这里的中堂与别处的中堂差别。“广州市现存的祠堂中,说到占空中积最大的有三间,辨别为荔湾区的陈家祠、番禺区的何家祠以及我们的卫氏大宗祠,而说到最高的祠堂,就当属我们卫氏大宗祠了。”卫旋坤表现,祠堂内的中堂名为“庆源堂”,其门楣根据正梁盘算达12米。
“燕子斗拱”显高贵
“若非皇亲国戚,这个燕子斗拱是相对不能建的。”走过大门,祠堂内一座伟岸的牌坊让人震撼。只见牌坊为四柱三楼式布局,正楼为庑殿顶,次楼为歇山顶,檐下为五跳密密层层分列的玄色如燕子窝的外型,牌坊中心牌匾上横书“百世周宗”,两侧是两列小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卫氏族人卫生铁先容道,“我们卫氏是周代宗室之后,并以继续周代的礼乐文章为傲,以是我们一族素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称。”而这个宗祠二进牌楼上的“燕子斗拱”是身份的意味,由于祖上有明嘉靖天子的外孙婿,才答应制作这派头非凡的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