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和苗族是什么关系-苗族姓氏大全解析苗族两大姓氏来源
苗族在上古期间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名字,被称为“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在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或HMONG。本期的中国姓氏就一同来看看苗族这个名族的姓氏文明吧。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本来固有的;汉姓是厥后输出的。由于已往苗族没有笔墨誊写亲身己的苗姓,只用汉字誊写汉姓,致使使人误以为只要汉姓,而不知有苗姓。
华文献常载:苗族“著名无姓”、“婚姻不避同姓”。这虽不能说完满是无稽之谈,但并不切合苗族的现实环境。由于所谓“姓”,在苗族中既有遍及利用的汉字姓氏,即所谓“汉姓”,又有渊远流长的传统苗语姓氏,称“苗姓”。
在未利用“汉姓”之前,苗族外部早有亲身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每每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发生错觉和曲解。
苗族的漫衍地区广袤,外部方言土语和支系单一。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亲身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并且至今仍然在外部盛行。从汗青环境看,苗族接纳汉姓,是随着华文化进入苗族地域,以及苗、汉民族之直接触和来往的增多而渐渐完成的,并且各地域和各支系先后不一,工夫有早有晚。在某些地域,由于较早打仗华文化,因此也就较早地接纳了汉姓;在愈偏僻、愈闭塞的地域,接纳汉姓的工夫则愈晚。苗族汉姓的由来大抵可归入以下四种途径和方法:
1、官方亲身己改用汉姓。这是苗、汉民族来往交换历程中亲身然呈现的,早在唐宋从前即已开端。如据官方传说,东汉晚期带领“五溪蛮”叛逆的相单程,他的亲族和子女在叛逆失败后都改为向姓,至今仍聚居于湖南沅陵县莲花池一带的向姓苗族均为厥后裔。在唐代樊绰《蛮书》中纪录的苗族杨、雷、向、田、冉等姓;《明实录》纪录的,明初呈现的“苗首”廖彪、罗哲、吴者泥、石各野等利用的廖、罗、吴、石、龙等姓氏,都应是在部门地域出族官方亲身发接纳的汉姓。又如据纪录,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贵州都匀平浪司苗民叛逆被弹压之后,苗族的一些头领改用了汉姓,此中“阿四”取汉名叫“王聪”,接纳了汉族的“王”姓。
2、由原盛行的苗姓或氏族头领和户主的名号按汉字译音而演化成的。这重要是在苗民编户入籍登造户口时接纳的一种方法,即所谓“各照先人造册”。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中苗姓有“所古”(或“夸古”),汉字音译为“古”;另有苗姓“姆尤”汉字音译为“尤”。这应是如今云南一些苗族地域仍盛行的苗族古、尤等汉字姓氏最后的由来。又如,据官方传说,贵州雷山—带姓白的苗族,本无汉字姓氏。其头人叫“绍白寡”,编户入籍时就按汉族姓氏改为“白绍寡”,“白”酿成了姓,今后这支苗族都姓白。
3、“官为立姓”。明初年,即有个体苗族酋领在归顺朝廷后,由朝廷和官府赐予汉字姓氏的。如募役主座司(治今关岭亲身治县东北),主座原叫阿辞,为“著名无姓”,归附明王朝后,授主座司职。传至阿更,朝廷赐姓礼,更名山,即姓礼名山,有了汉姓。在苗族地域“归流”和“开发”后,官府在登户造册时更广泛地接纳这种“赐”姓,即“官为立姓”的方法。但山于年代长远而又缺乏文献材料,现在很难作详细考据。
4、山汉人带入苗区。汉人以种种差别的缘故原由进入苗区定居,后渐渐交融于苗族,苗族中就有了相应的姓氏。如贵州中部地域苗族,姓蔡、宋的不少,汗青上称“蔡家苗”、“宋家苗”。据文献纪录,他们本是春秋时期的蔡国遗民和宋国遗民,被充军于黔地,“流为南夷”即演化为苗族,故苗中有蔡、宋等姓。又据上世纪30年代,凌纯声、芮逸夫和石启贵等人在湘西苗区实地观察,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址)等地收支有“吴、龙、廖、石、麻五姓”,他们称之为“纯苗”。由于一些“外姓人”(多原为汉人),“入赘于苗而习其俗”,即渐渐交融于苗,因此“五姓”之外,在苗族中又有“杨、施、彭、张、洪诸姓”。由于近代以来,苗、汉之间通婚的征象日渐增多,此中汉族夫君入赘苗家者其后代每每从父姓,苗族小的汉姓也就日益增多。据贵州福泉县凋查,其境内萱花乡的柳、陈、何、舒、陆、谢、汤七个姓,翁羊乡的兰、刘、罗、唐、廖五姓,均为苗、汉通婚和汉人入赘苗家后,新增长的汉姓。
由于苗族有亲身己民族言语而民族笔墨失传,全部的苗姓均系口耳相传,没有文献纪录,因而其最后构成的年代和得姓缘由,今世已无法逐一加以考据查实。若根据现有质料作综合观察,各苗姓的汗青由来大抵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得姓于太古氏族部落和领袖的称号。如湘东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大概同先秦期间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域的古濮人有接洽;而“仡驩”,则应得姓于被舜充军于湘西“崇山”的驩兜,这支苗姓至今仍奉驩兜为亲身己的先祖。据考据,湘西苗族十二姓中,“仡徕”、“仡恺”、“仡轲”、“仡侨”等,均为原太古苗族领袖和氏族部落称号,后生长为苗族姓氏。又据《苗族史诗溯河两迁》纪录,苗族先们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带领,西迁到黔西北地域,经杀牛祭祖后疏散于剑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上去,生长成各个差别的宗支和姓氏。至今仍传播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显然就是得姓于相应的始迁祖公之名。
第二类,源于图腾崇敬。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种动植物为亲身己的掩护神和图腾加以崇敬,后即以该动植物之名为姓氏。比方西部方言苗语称羊和山羊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应与羊有干系。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大概恒久以牧羊为主业,同羊结下不解之缘,故将羊作为图腾加以信奉,后遂以羊(雌)为姓,称“蒙雌”或“卯蚩”、“姆赤”。又如,西部方言苗语叫“龙”为“绕”,苗姓“蒙绕”和“姆绕”、“卯让”,即源于对“龙”的崇敬。苗族这一支系和姓氏,汗青上曾以“龙”(“绕”、“让”)作为亲身己的掩护神和图腾,后遂以“绕”(“让”)为姓。而他们的子孙子女至今仍保存着“接龙”、“安龙”的传统,对“龙”非常崇拜。
第三类,以祖居地之名为姓。如黔西北福泉等地苗族所盛行的“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等苗姓,此中“编给”、“乾打”、“编打”、“香卡”、“往觉”等,均为原祖居地的苗语地名,至今仍然相沿,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外部的宗支名和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