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翻译-窦大夫祠楹联大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读百家姓窦姓。整理窦医生祠楹联大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窦姓出处有五种说法,一说出亲身姒姓,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为氏;一说出亲身现代氐族姓氏有窦氏,漫衍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
窦医生祠位于太原市东南约20公里处的上兰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西临汾河水,东边是华北工学院,景致奇丽。窦医生名仇,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的医生,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东和阳曲黄寨一带。为官时期做过开渠利民的奇迹,深得大众拥护。在晋海内外名誉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差别而被杀。孔子在环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滨大将人晋国时,被窦医生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医生被杀,非常生气,便“临河而返”不入晋。至今晋都会南40公里仍有一村名拦车镇,镇北有孔子回车庙。窦医生死后,本地黎民为铭刻他凿泉修渠之功,建祠世代祭奠。
窦祠的创立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修。今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到。”因而,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修后,历代均有修葺。重要修建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修。
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双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殊,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持,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进入祠院,劈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外型宏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织层叠咬合组成,没有一个钉子,并且分列疏朗,外型精良,呈八卦图形,是车载斗量的艺术品。献亭是摆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爱好的另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修建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医生坐像一尊,两旁显无暇阔,听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黎民在祈雨时要把龙王约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医生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如同涂漆,传说是由于游人星期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明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窦祠固然范围不大,但四周景观较为会合,院东墙外有观音阁、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第宅遗址。祠西便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魄宏伟,冰冷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惋惜本日烈石仍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枯的三角形泉面,遐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民气,
——佚名题窦医生祠寒泉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山。
——沈荣昌题窦医生祠献殿
窦医生祠献殿原悬有三台甫匠匾额,辨别为“泽被百姓”、“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现在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致妥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观光窦医生祠时,曾题词一首,此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