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潘氏宗祠-潘氏宗祠: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解读百家姓潘姓。潘氏宗祠的代价表现在那里?是汉民族祭奠先人或先贤的场合。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等大姓系列,生齿约八百万,占天下生齿总数0.48%。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寓居。
大阜潘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修建,是汉民族祭奠先人或先贤的场合。位于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来龙山”的“龙首”南麓,始建于1585年,清朝同治年间重修。整个修建依“来龙山”地形而建,座北朝南,气魄恢宏,唱工之奇妙,充实表现了现代汉族休息人民的勤奋聪明和艺术发明力。
该祠堂共六进,每进渐次高起,末了一进50年代被拆(做大阜粮站必要用砖)。祠堂正面门厅为五凤楼修建,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精致的砖雕,别的三面较简便。首进为木栅栏与大门(木栅门已于60年代初拆毁),大门两侧有石鼓。进门后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廊庑。第三进为享堂,五开间。
享堂梁柱极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镌刻百余匹马(实无法数清),或奔驰,或嬉戏,宛在目前,称为“百马图”。月梁上曾高悬历朝名流匾额(因祠堂束缚初期作为粮站,再加上文明大反动的骚动,很多匾额已流失,包罗红底金字的“大学士”匾。现仅存不多的几块,但文物代价照旧很高的,如刘镛为潘奕藻、潘世恩题写的“伯侄翰林”,刘镛为潘世恩题写的“父子进士”等还在)。第四进为天井,天井附近是黟县青石栏,每个望柱头上均刻有石狮(石狮文革中被毁),栏板上镌刻花卉礼器等图案,洗练风雅。
池内种有百年桂花树两棵,东边为金桂(开黄花),西边为银桂(开白花),现仅存金桂。第五进寝殿超过地坪1米多,两侧辨别有九级石梯(这是金銮殿上才有的,官方是不许制作的)攀升。寝殿为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劈面为龛台。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第六进已被拆毁,地基上现已树木葱郁。
祠堂正门三排石阶而下,即为纵贯全村的横铺石板的小道。距祠堂正门二十余米,耸立着一道二十余米长的照壁,非常壮观。照壁与小道之间为平展的操场。
照壁之南,为一大池塘,范畴极大,约800平方米,附近用石板拦之,间竖石柱。池内遍植荷花,每当盛夏,袅袅红莲,田田荷叶,景致非常恼人,更有缕缕幽香,沁民气脾,令人乐不思蜀。
大阜潘氏宗祠气魄壮观、雕饰精致,表现了现代汉族休息人民的智慧聪明和高明的修建武艺。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掩护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