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襄安镇-姓氏文化:位于无为县城内的米公祠
解读百家姓米姓。米公祠,其时是为北宋着名字画家米芾知有为军时所建。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今世汉族米姓的生齿约莫有43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约莫占天下生齿的0.035%.
米姓文明之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有为县城内,为北宋着名字画家米芾知有为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搬家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军有为。他为官廉洁,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逝世后,于米公军邸的原址上建米公祠以示怀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失掉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亲身题的书斋名。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念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天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
原斋毁于兵火,后屡次重修,光绪丁丑知县王峻,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别的石刻入祠内。
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现米公祠内珍藏的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150余方,重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苏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有为。开国前碑刻散置于其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生存。米公祠碑帖刻石非常贵重,大多出亲身名家之手,且内容翔实,重要记叙了历代维修环境和颠末,是观察米公祠兴衰的名贵材料。比年来,有为县文物治理所对碑刻举行整理编撰,第一卷“宝晋斋碑帖选”,已由安徽美术出书社出书刊行,别的各卷也在动手预备连续出书。
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砚亭,是米芾念书和挥毫的中央。相传,有一天夜里,池中蛙声聒嗓,滋扰米芾挥毫的心绪,他便取砚一方,上书一“止”字,投入池中,蛙声顿绝。今后,水池酿成墨色,故称“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称“投砚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为石灰岩质太湖石,小巧窍然。据《宋史·本传》纪录:“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须(有为县)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亲身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米芾以濡须河边取回一块怪石,置于庭前,三拜九叩,和石头称兄道弟,固然是颠发疯之举。他因而被人告密而罢了官。其拜石现寄存在米公祠院内。
米公祠是安徽省重点文掩护单元,它以富厚的汗青文明内在享誉海内外,尤其在西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浩繁的游客前来寻访,面貌前有关部分预备对其修复扩建,以充实使用米公祠独占的人文代价,富厚都会的文明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