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 开始解梦

汉族的春节有什么特点-茅元仪所着《武备志》为明代重要汉族军事着作

  解读百家姓茅姓。茅元仪所着《武备志》为明代紧张的汉族军事着作。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九位门阀。茅姓到2009年1月止,在中国姓氏排名为119位,在中国的生齿约四十万多。

  茅姓文明之《武备志》

  《武备志》是明代紧张的汉族军事着作,属于中国现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余万字,图738幅,有来日诰日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传播。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作者简介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亲身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认识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开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面貌睹武备废弛状态,曾屡次上言茂盛大计,搜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体例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门构成。


  1.兵诀评18卷

  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门内容,加以评点。以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2.战略考33卷

  以工夫为序,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代价的六百余个战例。所选注意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逞强,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团结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简明,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愬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议;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乡的筹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盘算,等等。其所录战例多数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在紧急之处均有所评点。


  3.阵练制41卷

  分阵和练两部门。


  阵,载西周至明代种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所收较《续武经总要》为多,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阵有说记,有辩证。“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澄清。对古阵图,“举而合之”又“陈异同之说”,此中“有最卑浅而无当者,然废之适足以惑世”,此亦“鲜所删铲,陈所掊击,以广学者之面貌”。


  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罗选士、编伍、悬令惩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选亲身唐、宋、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尤以《纪效旧书》、《练兵实纪》为重。如编伍,推戚氏编步、编骑、编车、编水之法;悬令惩罚,采亲身《行军需知》、《练兵实纪》中的作战、练习条约。以为“士不选,则不可练”,“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以是“练为最要”。


  茅元仪以为,现代阵法失传,先人便胡编乱造。他把这些图绘制上去,面貌的就是要副本清源,以正视听。“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门,具体地纪录了士卒的选练要领,此中包罗士卒的选拔镌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惩罚赏法规,教兵要领,武器练习等。内容多采亲身《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旧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4.军资乘55卷

  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面貌,内容非常遍及,触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旗帜命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炸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给、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如收录的攻守用具、战车舰、船、种种武器就达600种。此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镖式,也有地雷式,在中国现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


  5.占度载93卷

  分占和度两部门。


  占即占天,重要纪录地理景象。子面貌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这部门内容是把亲身然与人事联一同,以为某种天象每每就是某种人事行将产生的征兆。如“天色惨白,风声凄切,大兵起”。


  度即度地,纪录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帆海六类,图文并举地叙说了天文情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摆设、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外容。指出,兵家谈天文或有方舆之概、户口戎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以是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纪录了明代山水情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戎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


  清代各刻本的区别:

  1清初复刻本

  这是《武备志》传世较多的刻本,看起来很象明刻本,以是一些图书馆便据序文工夫,着录为来日诰日启元年刻本。现实上此本是清代据明本复刻本。


  对明代本做了如下窜改:

  (1)为避清讳对原序文举行了窜改,如:茅元仪亲身序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改刻为“兵戈”;郎文唤序第2页后半页第1行“辛酋东师败绩”改刻为“岁时边师败绩”,第3页前半面第2行“胡元”改刻为“前元”;张师绎序第2页前半页第3行“建夷匪茹”改刻为“边境告警”,第2页前半页第4行“躏抚顺,逼沈阳”改刻为“踞要津,奇粮糇”,第7页前半页第5行“满奴”改刻为“满敌”。而且抽掉了李维祯序。


  (2)6篇序文一连盘算页数,其版式亦雷同,附近单栏,无界行,与来日诰日启刻本(据《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本)悬殊。别的,有的图书馆所藏此本,只要茅元仪1篇亲身序。亲身序版式为附近双栏,有界行,版心有鱼尾。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改刻为“兵戈”。此序与现存各本均不雷同,很大概是书肆为了售书的必要而单刻的序文。


  (3)字体与明刻本有别;断版环境与明刻本完全差别。


  (4)注释中凡对清“违碍之语”均缺字,刻成墨围“口”,如第205卷第1页后半页第5行“西南有口口口口口口等”缺“建州毛怜女真”6字,第2页后半页第5行“西南口口口国”,缺“夷女真”3字,等等:


  (5)抽去了第228卷《四夷》中的《女真考》篇题及其绝大部门内容,只保存了“卫所都司”这一少部门内容。


  2莲溪草堂重印本

  《武备志》之来日诰日启元年南京刻版,幸免毁于明末兵燹,被汪允文珍藏。汪允文,钱塘(今杭州)人,室号莲溪草堂。他对珍藏的明刻板块举行挖改修补后,举行了重印。书名页左下方着有“莲溪草堂藏板”字样,另盖有朱色篆字“聚锦堂”方印,似为刊行机构的印记。


  莲溪草堂本与明刻明印本的字体、版式、版框巨细以及断板环境均雷同,首卷第1页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写,高梁刻”。注释中对清政权不敬之语不避忌,修版时也未逐一挖补,保存了明版书的原貌。


  差别的是:

  (1)抽去了对清政权不敬之语较多的李维祯等6人的序文;


  (2)挖掉了茅元仪亲身序第2页上的“东胡”二字。这两字的地位为空缺,并留有挖板的迹;


  (3)板块有破坏,内有不少缺字,如《兵诀评·李卫公问对一》第5页后半页第9行缺末了一字“制”,第6页前半页第1行缺末了一字“则”,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末了二字“睹其”,第11页第1行缺末了一字“聘”,《兵诀评·三略·上略》第13页第2行缺一字“属”,《李卫公问对三》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五字“萌也及其成”等等。但据考家考据,这些缺字不属避忌,属于工夫过长,版块破坏;


  (4)有很多漫漶之处,而且多呈现在版框附近,版框外的眉批尤甚。这些特性都阐明莲溪草堂本为明刻清修版后重印本。


  3清道光活宇本

  清至道光时,已开书禁,《武备志》至此得以公然印行。这时的公然印本是木活字本。书前增收了“明史节录”(一段录亲身“孙承宗传”,一段录亲身“满桂传”)和“茅待诏小传”(录亲身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此本系据清初刻本用木活字重新排印,前无李维祯等6人序文,茅元仪亲身序中的“东胡”改排为“兵戈”,注释中,和清初刻本一样,对清“违碍之语”挖掉加墨围“口”取代。亦抽去《四夷》中《女真考》的内容,并将篇题改“《口口考》缺”。所挖避忌之词较清初刻本更严,不但将对后金不敬之语去掉,就连一些大概对后金惹起不敬的同音词也改为墨围,如第237卷《占度载·度·四夷·外洋诸国》第1页原来讲的惩罚条款,此中一句“罚金重诛戮,没产业”,“罚金”与“伐金”音同,担忧会惹起对后金不敬之嫌,便改为“口口口诛戮,没产业”。遇“玄”“弘”等字均避忌。


  4清末湖南刻本

  清末湖南刻本系以日本宽文4年刻本为蓝本复刻。现南边多家图书馆有藏。此本和日本刻本一样,保存了李维祯等6篇序,对清“违碍之语”未做挖改,从内容上保存了明本原貌。但是此本用纸较劣(湖南纸),刀法鸠拙,印刷不精,常有漫漶之处,并问有日文化名的陈迹。全书依仍日刻本之旧,日刻本刻错,亦随之刻错,如:郎序第l页后半页第l行依日刻本错刻成“曾宣靖布”,眉批亦刻无方框,全书末了一页照蓝本刻上了“宽文四年甲辰凉月洛阳隐士石斋鹈子直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