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虞山-计宗道所赋《和计常熟惟中虞山雅集》
解读百家姓计姓。计宗道所赋《和计常熟惟中虞山雅集》。计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3位。到2009年1月为止,计姓生齿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行里未进入前500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三位门阀。
计姓文明之《和计常熟惟中虞山雅集》
在常熟任知县时期,计宗道经常在公务之余调集本地的诗文名士,在胜景地虞山、尚湖谈诗论文。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秋日,以“文章意气高一世”的杨循吉驾舟北游,离开尚湖,计宗道尽田主之谊,招邀文人书生蒋钦、钱仁夫等和杨循吉集会唱和,一时群贤毕至,称为风雅盛事。过后,计宗道将雅集诗作投赠“明四家”之首的字画名家沈周。曾经80多岁的沈周绘制了一幅《虞山雅集图》,并赋了一首《和计常熟惟中虞山雅集》诗:
县事颇清暇,山椒成雅游。群彦毕跟随,小人信徽猷。
林构级石登,沿涧俯清流。燕赏属邦君,胜景况古州。
连峰横秀野,重湖映清秋。环列周郭郛,棋错衍田畴。
骋面貌念远人,鸿迹限南陬。贵贱何忘分,华篇承远投。
宛宛粲白雪,高明诚寡酬。想当豪吟际,鲜飚激岑楼。
续火延落景,凭栏攀斗牛。兴怀耻不及,烟浪空长洲。
计宗道还将各家唱和诗刻石作记,并修筑雅集亭。此亭位于今常熟虞山南麓原清闲游后山坡,在清代嘉庆年间重修,1985年由常熟市园林治理处再建。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为歇山顶、正方形。面宽单间3米,高5米。
正德七年(1512年),时任南京户部郎中的计宗道从八月到十月,天天到后湖(今南京玄武湖)寄存户籍册的库房核对版籍,于是有了《事后湖记》之作:
凡过湖,必出平静门,命舟行可七八里许,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和风播扬,文漪聿兴,荡漾烟波之上,莫不情畅神爽若游仙焉。余间立四顾,其嵯峨霄汉之表,王气郁葱而峙乎西北者,钟山也。叠连如屏、如帏,在东南者,幕府山也。峦岭偃蹇,盘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秀而凸出城头,殿阁整齐,浮屠耸空者,鸡鸣山也。山工具一带,列如悬榜者,世传台城也。岐增冒水而出者,岛屿也。傍视三法司,隐隐参差云水之湄,重岗叠阜,遥连于其外,岿但是鸾凤峙,腾但是蛟龙走矣。
词作以清词丽句写着名湖神韵,明末清初,先后被《金陵梵刹志》(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名山胜概记》(崇祯六年刊本)以及《寄园寄所寄》(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收录。
别的,计宗道还校订过宋人的《诸史偶论》一书。清乾隆《四库全书》开馆时,此书由两淮盐政使李续呈送。柳侯祠现存有他誊写的《荔子碑》石刻一方。
柳州破天荒出了第一位解元计宗道之后,人们出于佩服和倾慕的生理,编出了“计家豢龙”的故事,说是计家祖先有恩于四灵之首的龙,因此有好报应于子孙,使计宗道可以或许锋芒毕露。明代陆粲所着的《富甲戏游·庚巳编》中便纪录了这个看上去很神奇的官方故事。柳州进士、晚清着名文学家王拯撰写的《龙壁山房文集》也收录了这则传说。厥后,近代桂林着名词人况周颐在《眉庐丛话》移录了《计豢龙传》,在转引这则传说的同时,也对计氏家属在明代中前期获得的成绩惊叹不已。至今,柳江县福塘乡境内另有个龙栖洞,便是传说中中古期间计氏豢龙公养的真龙曾栖息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