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 开始解梦

拓跋是什么时期-拓跋姓的来源

拓跋姓的泉源

一、泉源有四。

1、源于姬姓,出亲身黄帝后代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此中十二个儿子继续父姓姬姓,别的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宗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宗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厥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搬家北土。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子女,即厥后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魏书·序纪》纪录,鲜卑拓跋部的汗青尾声是从西汉前期的拓跋毛开端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约莫都是一个氏族部落同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

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间,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端从原居地向南边迁移,“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地点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大哥,遂传位于子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妙,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积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晚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去世后,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书·序纪》的纪录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鲜卑拓跋部的生长汗青上,拓跋·力微是有宏大孝敬的,因而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2、出亲身鲜卑拓跋部落。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寓居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四周,过着游牧生存。东汉从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带领下,也渐渐向西迁徙,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域。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卑鄙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搬家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产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同盟阶段。公元338年,领袖什翼犍创建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渐渐强盛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规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大概“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3、源于改姓,出亲身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在姓氏史籍中,多纪录有李氏自己有三个主源,而改为拓跋氏的李氏,向来说法不一,一说源亲身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另一说源亲身回族阿跌失氏。本书以为,若指明该支拓拔氏是在西汉时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大概是出亲身回族,由于在西汉时期,回族这一民族还基础就未构成。那幺该支拓拔氏究竟出亲身何源,在两汉书中均无纪录,但可参照史籍《周书·李穆传》中的纪录:“李穆赐姓拓跋氏。”李穆,公元?~586年待考,成纪人,着名汉将李陵的子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名将,累迁都督、上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赐姓拓跋氏。显然,史书中所纪录的“西汉李氏之后李穆”,就是指李穆是着名西汉上将李陵的子女,其李穆源出“西汉李氏之后”即如是。

4、源于改姓,出亲身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医生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夏历3月,北魏以金紫光禄医生源子邕为北讨多数督,领兵弹压破裂的东魏政权的上将军葛荣。夏历8月,北魏孝明帝调派北讨多数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邺城。源子邕行及汤阴时,曾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元鉴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里偷袭源子邕的大营,但是源子邕早已有备,元斌之不克溃退,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霸占了邺城,斩杀安乐王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之后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诛讨葛荣。其时裴衍上表约请偕行,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约请留;臣行,约请留衍;若逼使偕行,败在旦夕矣。”效果北魏孝明帝差别意,对峙二人偕行。到了夏历12月,源子邕、裴衍率军行至阳平西南漳水曲,效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败北而亡。

二、迁移漫衍,聚集地

拓跋氏复姓或是陈腐的姓氏,但生齿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汗青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汗青,拓跋氏望出颖川郡、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魏书·官氏志》纪录:“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亲身是拓跋降为庶姓。”另《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异样的纪录。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汗青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东南部的内蒙古等地创建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修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地区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颍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称于如今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域)、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称于如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域)。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以是名为颖川郡,是由于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下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门地域。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宽大地域。南北朝时期西南魏王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相沿,治地点善无(今山西右玉),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今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亲身唐朝初期,因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卫。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