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字辈-追寻康姓几千年历史的痕迹
解读百家姓康姓。本期带您追随康姓几千年汗青的陈迹。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生齿较多,约占天下汉族生齿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康姓文明之康姓汗青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从前的西周期间。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纪录,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这就是厥后的康叔。周公姬旦扫平武庚和三监兵变后,为了更有用地管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四周地域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其时素负贤名的姬封,创建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其时大国之一。姬封暴政爱民,治国无方,为大众所恋慕和附和,死后谥号“康”,寓有“使民安康”之意,这是对他平生古迹的一种表扬,今后,子孙便取其谥号为姓,这是康姓的最早泉源。即朝歌(淇县)是康姓的起源地。另:据查中国社会迷信院出书的由桑君编着的《新百家姓》纪录康姓的由来,康姓正宗劈头于谥号,周公旦平“三监”,武庚之乱当前,封小弟姬封在殷墟一带,创建卫国,让他治理那边的“殷氏七族”。由于他按周公的吩咐服务,治国很有成效,周成王便任命他为周朝的司寇。他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可以或许“令发安康”。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康氏。
东周时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刘康公者,康为其名,后代子孙取以为姓,也称康氏,这支康姓的得来距今曾经有2600多年的汗青。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后代之外,另有很紧张的一支,即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梁书·康绚传》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厥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这一支来亲身西域的康氏,呈现于距今约莫2100年从前大汉声威远播之时,固然出亲身异域,但也有着久长的汗青,可谓源远流长。宋代,康氏生齿又汇入“匡”氏的一支。这是由于北宋初年,其祖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类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以为主姓岂能民姓中全部,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多数民族中也遍及的存在着。《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别的,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另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
周公姬旦发兵安定武庚和“三监”的兵变之后,康叔被封于殷商旧地,创建卫国。其时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东北部一带,版图甚大。都城最后定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厥后,卫国又曾频频迁都:卫文公时迁都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卫成公又于公元前629年,度过黄河,徙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卫国为魏国(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秦败北魏后,卫自愿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频频迁都,使得康姓后代在更大范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渐渐播迁到黄河以南。固然春秋战国期间康氏子孙的运动地区照旧重要会合在河南地域。这时期,康叔的子女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号为氏的康姓之外,另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以致“本亲身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先秦时期,康姓还重要漫衍在河南境内,但其子孙至秦代曾经开端向西、向东繁衍播迁,厥后在陕西、山东两省构成了晚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现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汉代,康氏有北迁至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汉代初期,康居国遣王子待诏河西,停留不去,厥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生齿绝对较少,寓居会合,初期寓居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本日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域,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东南,很快南下湖北,西北移民安徽与浙江。
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代)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构成本地一大望族,后渐向西北迁徙。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领导家属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这一支康姓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旺盛。起源于南方的康氏,早在唐代初叶就渡江迁到了江苏和浙江一带。有史纪录的是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这一支康氏亲身此定居于苏北。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如今浙江省绍兴市定居,渐渐繁衍成为本地望族。到康日知的儿子康志睦时,因战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这一支的康氏子孙繁衍不息,日渐强大,其家属地点地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边各地康姓迁移的主源,今后南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亲身浙江绍兴。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地。唐宋时,康氏已播迁天下。宋代更是大放光线。其时康姓生齿约近15万人,约占天下生齿的0.19%,排在第85位。康姓重要漫衍在长江以北地域,构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央向附近散射的漫衍。同时,由南方搬家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承播迁,搬家福建、广东等地。这段时期着名的康姓家属和名流许多,有追随宋王室出生入死,出仕居官的洛阳康再遇家属;有以战功而申明显着的河北蔚州康延泽家属;另有以诗词供奉朝廷,才气横溢的滑州人康与之以及战场上誓死力抗金军的康杰等。北宋末年到元代,南方战乱频仍,时势动乱,故有很多康姓人士徙迁南边安居。明代康姓约莫16万人,约占天下生齿的0.17%,排在第99位,分徙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漫衍总格式变革较大,其生齿重要向东南部、西北地域迁徙。天下构成以秦晋为中央的康姓聚居区。此时期较为着名的康姓家属有湖北蕲春康茂才家属,别的乾州康汝楫家属社会职位也很高。明人康顺闰随母从福建龙海县紫泥乡迁入潮汕地域,落籍于潮阳黄陇都崎沟村(今两英),成为康姓入潮的始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从清代开端,闽、粤康氏连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外洋者。如今康姓险些遍及于全岛的每一个角落。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现,康姓在台湾为第79个大姓,以屏东和嘉南地域最多,台北、苗栗、台中等中央也相称不少。
在中国汗青上,康姓呈现了很多名流。二十四史中,康姓独自列传者有36个;《中国人名大辞书》收录了民国从前的康姓名流62个。较着名的有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中国晚期远行到外洋的观光家吴人康泰;唐代琵琶演奏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康昆仑;后唐良好将领康保裔;南宋词人康与之;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明初上将康茂才和文学家康海以及清代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无为等。本日,康姓子孙曾经普及天下各地。他们在差别国度、差别地域、差别岗亭为天下经济文明奇迹的生长正在做出着亲身己杰出的孝敬。
昔日商都朝歌---淇县,是康姓最早的起源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南与卫辉市交界,北与鹤壁市郊区连接。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西部为山丘地形,东部为平原泊高地区,有着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淇县境内天气温润,四序明白,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耕空中积322920亩,地皮肥美,亲身然资源富厚。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也称无核枣),被誉为淇县“三珍”,汗青上曾为天子贡品。
有关康姓的奇迹胜景,河南省境内有淇县城关镇的卫国故城,四周还发明有三个商代冶铁、制骨作坊遗址;淇县耿家湾的武公祠,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无方而建;淇县北的邑励坛,相传为卫康叔建;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已经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康百万的私家住所,如今是天下三大庄园之一。外省胜景有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康无为故宅,天下重点文物掩护单元,故宅旁还建有康无为书学院,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联与丹灶镇当局团结准备;山东省青岛市有康无为怀念馆,该馆由康无为暮年寓所改建而成,省级文物掩护单元。
康姓先人的寻根联谊运动,固然还没有真正展开起来,但是对付康姓名流――康无为的追悼、怀念运动却在风起云涌的举行着。2002年12月24日,由山东青岛康无为故宅怀念馆和青岛国画院等单元团结主理的“怀念康无为居住青岛80周年暨廖克云山川画展”在康无为故宅开幕。今后于2003年4月4日,青岛市又在康无为故宅举行了康无为铜像安顿典礼暨康无为学术研讨会。来亲身海内及该市的有关专家学者、向导及从台湾、香港赶来的康无为的孙子康保延、外孙何康乐和庞田中到场了此次安顿典礼和学术研讨会。2004年9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区丹灶镇当局等单元团结举行首届康无为文明节。其系列运动之一,在康无为的故里——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的南海康无为书学院建立暨“康无为杯”书法大赛颁奖典礼的成为此次运动的亮点。
“根”是中华民族向来都器重的。“草本水源”,“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艮久稳定的希望,同祖同根向来是被人们所珍爱的。我们探求康姓汗青的来龙去脉,探求它的昨天、本日,就是展现来日诰日,天下各地康姓人士将会在“根”的引导下,沿着先人灿烂的脚印,携手共进,去开辟越发优美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