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 开始解梦

韦姓族谱-韦姓的起源 韦姓由来

  韦氏

  漫衍地域

  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统领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地点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汗青泉源

  「韦」源出

  一﹕出亲身「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在夏朝为御龙氏,在商朝为豕为氏。又《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豕韦国(河南滑县南)之后有韦氏。二﹕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三﹕传说秦汉之际韩信曾藏身于南粤(两广一带)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为姓。今广西僮族多韦氏。又传说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

  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第4代,曾孙),彭祖为颛顼五世孙(第5代,玄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如许,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属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构成于商代初年,起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彭祖四世孙)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创建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紧张支持气力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子女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迁移漫衍

  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如许一来,汉代韦姓已是漫衍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环境外,大部于客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发生了,成为当前韦姓分支的重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流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别的,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重要寓居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汗青生长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目较之南方留居者仍为多数,根本上是一个典范的南方姓氏。本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天下汉族韦姓生齿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生齿较多,约占天下汉族生齿的百分之零点逐一。

  堂号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厥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京兆堂:京兆:三国当前,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别的,韦姓的重要堂号另有:韦姓以“传经堂”、“一经堂”、“燕贻堂”、“崇德堂”等为其堂号。

  家属名流

  韦昭:(204~273)字弘嗣,三国吴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勤学能文,孙皓时为侍中,领修国史,因持正敢谏为孙皓所杀。所注孝经、论语、国语,均著名于世。

  韦庄:字端己,生卒年不详,前蜀杜陵(今陜西省长安县西北)人。本为唐末进士,后入蜀依靠王建,掌书记。及王建据蜀称帝,蜀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仕宦部尚书,同平章事,谥文靖,工诗词。着有浣花集,所为秦妇吟长诗,尤著名于世。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她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上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先嫁隋朝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二人之女就是定襄县主(阿史那忠的夫人)。李珉死后,韦贵妃再嫁李世民,生十王子李慎(纪王),650年,立为纪国太妃,死后陪葬昭陵。

  韦皇后:(?-710年)名果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后(宣懿皇后),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是唐朝第一尤物。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勾通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把握实权。放纵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放肆构筑寺庙道观。景龙四年(710年)毒死中宗,立温王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起政变,拥其父相王旦复位。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墨客。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韦偃:(公元8世纪),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多监。善画鞍马,传亲身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画迹有《双骑图》《牧放人马图》《三马图》《散马图》《沙牛图》《松下高僧图》等27件,着录于《宣和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