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姓氏的来历-施姓的起源 施姓由来
施氏
漫衍地域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地点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郁勃之意,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东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更计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汗青泉源
「施」源出
施(Shī)姓源出有五:1.出亲身姬姓,为春秋时鲁惠令郎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厥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2.出亲身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当前,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3.出亲身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旌旗的工匠,厥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4.出亲身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遁迹时改姓施。据《姓氏辞书》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恐惧牵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5.出亲身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医生之职,听说他醒目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势之变革,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间,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属差别,于是构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迁移漫衍
先秦时期,施姓开端运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自愿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域,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此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域和云南洱源地域,构成了东北施姓重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紧张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曾经构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曾经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时期,施姓约莫近13万人,约占天下生齿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辨别约占天下施姓总生齿的17%。在天下的漫衍重要会合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生齿的70%,其次漫衍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其时施姓漫衍构成了以西部川鄂、西方浙苏皖为中央的两大聚集区。明朝时期,施姓约莫近25万人,约占天下生齿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生齿的41%。漫衍重要会合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约莫占施姓总生齿的8l%。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生齿重要向西北地域迁徙,苏、浙、赣、闽为其时的施姓聚会合同心专心。
今世施姓的生齿已达210多万,为天下第九十七位姓氏,约莫占天下生齿的0.17%。亲身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生齿增长率是呈上升态势。面貌前施姓重要会合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约莫占施姓总生齿的51%。其次漫衍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这六省区市又会合了28%。天下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会合心施姓在人群中漫衍频率表示图标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西北、江西东施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东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西南、黑龙江东南,施姓一样平常占本地生齿的比例在0.3%以上,中央地域可到达1%以上,以上地域笼罩的领土面积约占天下总面积的13.3%,该地域寓居了约莫55%的施姓人群。在江苏北段、安徽东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东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样平常占本地生齿的比例在0.1%一0.3%之间,以上地域笼罩的领土面积约占天下总面积的29.8%,该地域寓居了约莫35%的施姓人群。
家属名流
西施:春秋越国玉人。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玉人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疑惑忘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诡计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耐庵:(1296~1371)名 子安(一说名耳),又名 肇瑞,字 彦端,号 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搬家其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身份:中国现代着名作家,元末明初人,中国古典四台甫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