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祭灶王爷-如何祭灶王爷-哪天祭灶王爷
祭灶神一般在一天中的什幺时候进行
送灶 ,是在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 。
平日祭灶 ,在每一个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的早上 。
祭灶神菩萨哪个时间点子
此时问,,只好到傍晚,恭送灶神了,,以恭敬心去做,就好!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这句话说明了什幺
说明 祭灶神也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项目,并且春节开始的时间很早
祭灶神用什幺
当中摆上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贺,祝赞那灶王老爷降吉祥。”这首俗曲已将民间祭灶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男主人 斟酒叩头,嘴里念祭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作者为什幺要比较详细地写祭灶神这一仪式,谈谈你的理解
3 因为这是当地过年时较典型的活动.
阅读:过年趣事 叶永烈 先给20分,答的好的追加,不设上限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持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遍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用以驱邪,因为鬼魂害怕灯光.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亲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爿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舐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温州话叫“镬灶佛”)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祭灶神那天,厨房里热闹非凡.宽大的水泥灶台上,摆着十二个发亮的金漆木盆,盆里盛满生糖、芝麻糖、瓯柑、荸荠、糖糕、元宝形年糕等等,我见了直流口水.爸爸、妈妈说:“要让灶神爷吃个够,你才可以吃剩下的东西.”据说,灶神爷要在这天“归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摆出那幺多好吃的东西“宴请”灶神,是遵照“吃人家的嘴软”这一人世间的“格言”,向灶神“行贿”.内中多糖食,为的是糖富有粘性,能够封住嘴巴.怪不得大人们在上香时,口中念念有词:“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也正因为这样,贴在灶神两侧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来降吉祥.”祭灶神毕,欢乐的春节也就拉开了帷幕.
据母亲告诉我,在我三岁那年,站在一张方凳上,从灶上的金漆木盆里抓荸荠吃.忽地从方凳上摔下来,跌在水泥地上,满口鲜血!父亲急抱起我,喊来黄包车,直送父亲的好友、英国医生斯德福先生寓中.斯德福先生当时在温州担任白累德医院院长,医术高明.他挖清我口中的荸荠,查明我的舌头左侧中部在摔交时被牙齿咬断,用木棒撑开我的嘴,马上给我的舌头缝了三针.
做完手术,斯德福大夫说,这孩子将来是否能正常讲话,难以预料.他的话,使我的父母分外担心.那年的春节,我只能靠喝牛奶过日子.什幺好吃的东西都不能碰.
从此,我的舌头中部左侧留下一条长长的横向疤痕,直至现在.所幸手术很成功.我长大后到处“饶舌”(温州话,也就是“讲话”),口齿清楚.最近,我整理了我的讲座集《写给历史与未来》,准备出版.倘若当年的手术不成功的话,我变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讲座集.
1.本文作者围绕着“趣”字,写了哪五件事?
2.试体会“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幺要比较详写祭灶神这一仪式,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使“我的舌头中部......余下全文>>
怎幺祭灶神
在祭祀灶神的时候,应备足以下祭品,按一下顺序进行祭拜:
祭品:三牲或五牲、水果数种、甜点糕饼、面线(贴红纸)、发果、红龟粿、红汤圆三碗、清茶三杯,酒三杯或五杯。
祭祀:选择当日即时,上完供品之后点蜡烛,接着献茶、梵香。插三炷香,行三拜九叩礼拜。第一次敬酒,请神明降临,掷茭问神明是否降临。第二次敬酒,向灶神祈愿。当香烧完三分之一时,双手捧着金纸向神明供拜,接着按顺序烧化三色金(寿金、刈金、福金)。第三次敬酒,掷茭问神明是否用毕,如用毕撤下供品,酒洒于纸灰上头即可。
祭灶神的送灶神仪式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要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焚“送灶书”,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有的仪式较为简单,只用小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给灶神“饯行”。据说,年糕性粘,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乱禀报;糖是甜的,能让他说尽好话。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祭灶节,汉族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请高人指点搬家祭灶神
搬家入宅注意事项
入宅搬家事项:
一个舒适的家居环境,不仅是居家生活的保证,更会给人带来平安幸福和好的运气。生活中,总有需要搬家的时候,如乔迁换房等。从家具到杂物,大大小小零零总总,都需要妥善安排和照顾。搬家确实是件劳心劳力的事,但如果处理得不够慎重,则很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幺搬家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幺呢?民间搬家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搬家时需要备齐各种所需物品,一般来说,以下几样不可缺少: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
2、红包:放于米桶上面
3、畚箕和新扫帚一对:上面需绑上红布条
4、水:用水桶装三分满
5、碗筷:双数较好,放在水桶中
6、火炉
搬家时必须先把以上物品放进厨房,其它的东西才可搬进屋子。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带些泥土过去,可避免水土不服。此外,新家门要贴上红对联,以求吉利。并把家中灯光开亮,求得平安。在搬完家后,当天黄昏可祭拜地基主,传说中地基主个子较矮,拜的时候要在厨房门口,摆供品的桌子不可太高。
搬家要注意:
1、搬家时,新宅要移出之物,最好由他人经手。搬进新宅之物,最好亲自动手。搬进新宅时全家不可空手进入宅内。
2、入宅时间应该在早上、中午或在日落之前,避免夜间入宅。
3、乔迁之后,无论时间长短,为求家人平安,富贵昌盛,应举行一次家神拜祭,在家中放一小串鞭炮即可。
4、如果入宅当日无安床吉时,可先将床安放在位,等到安床吉时再移去定位。
5、家有孕妇时最好不要搬家,假如非搬不可,宜购一全新扫帚,由孕妇将全部家具挥扫一下再搬,才不犯胎神。
最后还要特别提醒大家,搬家吉日吉时的选择十分重要。要考虑全面周全,切忌心急马虎随意!一定要谨慎!以上提点如能遵循,将会是安居乐业的一大保证,佑你诸事享通。
入宅可以带狗狗
点油灯祭灶神的典故
靖海一带传说中的司命公原是一个穷汉,古时玉帝小女儿看中了他,偷着下凡与他结婚。这事被玉帝知道了,心里动怒。按照天规,玉帝把亲生女儿打下凡尘,不准再回天宫。王母娘娘疼爱小女儿,就出面求情,玉帝才答应女儿和其丈夫成亲,并准许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回天宫一次,正月初四又得返回人间。同时封女婿为司命帝君。司命帝君深知汉族民间疾苦,每年上天都向玉帝说情给人间粮食。可土地神也向玉帝禀告,说凡夫俗子糟踏粮食。玉帝听了生怒,就令司命帝君察看百姓善恶,禽畜兴衰事,回天宫首先必须奏明这些事项。司命帝君回到人间,跟邻居和亲朋说起这件事。邻居和亲朋便在自己的灶头用半截瓦筒糊在烟囱旁,贴上写有司命帝君神位的红纸,于腊月廿四日奉祀祭拜。百姓知道这件事,一传百,百传千,四乡六里,纷纷安上司命帝君神位,诚心祀拜。正月初四一早又虔诚接神落天到人间。腊月廿四日天一亮,妇女们须起床,先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烟渍,俗称“耙鼎”。从这一天起,要等到神落天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天亮了,人们就把已经煮好的一碗糖粥、一盘红糖、一碗水、一盘米、四只纸马放在鼎盖头祀拜。神泉、澳角、前詹沿海一带还做红桃粿、发粿、油锥粿和三牲祀拜司命帝君,也即祀拜灶公。
祀拜时,先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
养好大猪。烧香完毕,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为了使司命公尽快安全到达,祀拜完毕又烧了两只纸马,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
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清理室内卫生,把老年贴的各种老爷神符撕下来,把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从此,玉帝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司命。百姓也更加崇拜他了。
正月初四一早,百姓仍按腊月廿四日那样做法奉敬司命公,再烧二只纸马,迎接神落天,同样天还未亮就起来“耙鼎”,这种汉族民俗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