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杨姓名人-古代冯姓历史名人-姓黄的历史名人
有哪些古代名人姓单的
单 超:后汉河南省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帮助桓帝铲除异己,稳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新丰侯。常侍预谋获封者有五,世谓之五侯。自是权归宦宫,朝政日乱。后拜车骑将军卒。 单 煦:字孟阳。宋朝平原人。中进士后,知洛阳县。勤政为民,成绩显着,升任昌仆知州,累官光禄大夫。煦友爱,他15岁时,兄单熙殴人至死,他劝兄逃跑,愿自己顶罪代死。当平原 知县伍刚查明原因后,十分感动,免了单熙的死刑。 单 父:宋代人。字仲儒。种牡丹,能变易千种,人呼为“花师”。 单雄信:唐代济阴郡人,为李密将,能马上用枪,军中号“飞将”。 单仲升:元代广东省增城人,奉母至孝。母卒,蔬时水饮,不事家业,庐墓三年,人称孝子。 单毓华:字枚叔。江苏省泰州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县、州、府童子试,均为第一名。光绪二十功年人南京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 学位。光绪三十四年回国,殿试中举人。先后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震旦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法学院教授,上海三吴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律师。
参考资料:baike.baidu.空白/view/19009.htm?fr=ala0_1_1#5
古代有哪些姓应的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车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着《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着《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着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着书,为"建安七子"之一。着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于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着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余下全文>>
古代姓方的 都有哪些名人
方姓名人 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历代名人总数排第38位,相对率(名人比例/人口比例)排第11位.
古代名人: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 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 武定节度使,"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着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着《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着《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着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着......余下全文>>
古代有什幺姓房的名人
房 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重要。
房 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 宽:陈州人。明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战白沟河,将右军,失利。从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以旧臣,略其过。封思恩侯,禄八百石,世指挥使。永乐七年卒。
房 胜:明代景陵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从真:前蜀画家,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蓍有搐晋书》。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玄龄:唐代司空,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属善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勉。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房宽:明代名将,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定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谁
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史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此碑所书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一贯正直,临终时还不忘劝卫灵公进贤去佞,时谓“尸谏”。其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丹:鲁人,汉代都尉侍中,时元帝想废立太子,丹竭力劝谏,后太子即位,封关内侯。
史万岁: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代名将。勇武有谋,善骑射,屡立战功,敌闻名而丧胆。
史大柰:唐代楼烦(今属山西)人,系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将。初随安禄山叛乱,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其子史朝义于公元七六一年杀父夺位,后兵败自缢。
史弘肇:河南郑州人,五代后周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弥远:明州鄞(今浙江鄞县)人,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位重权极。其侄史嵩之继右丞相一职,亦专断朝政。
史达祖: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词人,其词以咏物见长,今存其作《梅溪词》。
史天泽:永清(今属河北)人,元代名将。官任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可与郭子仪、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苏宜兴人,明朝理学家。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授学于东林书院,名望极高。
史际:江苏溧阳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春坊,后弃官回乡,置义庄义塾,修明伦堂,招募勇士,抗击倭寇,乡人多敬重。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末抗清义士。清军南下,其坚守扬州,被清军俘获,英勇就义。有《史忠正公集》遗世。
史震林:江苏金坛人,清乾隆进士,着名文学家,官淮安教谕。着《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史翁:清代诗画家。时称其诗、书、画为“三绝”,同时,善左笔书。
史荣椿:北京人,清朝将领。
历史上姓百的名人有哪些
百政,西汉农民起义首领。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
武帝末年,战争频繁,赋役繁重,人民穷困,被迫纷起反抗,他与梅免在南阳各地领导农民起义,攻城邑,杀长吏,互相呼应,官府不能制。数岁后,武帝命绣衣御史以虎符发兵进击,起义终被镇压,但起义军散卒仍多继续坚持斗争。
百家奴(?-1311),元将领。蒙古人。
父唆都任郢、复(今湖北钟祥、沔阳)二州招讨使;他承袭父职。至元五年(1268),从大军围攻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多立功,1271年,宋将范文虎输粮于襄阳,他在鹿门山给予袭击,后驻军该地,断绝宋军粮道。1274年从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大军骤至,他深入宋阵,身负数伤,犹力战。后从元军大战鄂、汉,宋将夏贵率水师拒战,他突入宋阵,击败宋军,追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转战百里,深夜始还。又攻破金牛坝要寨,立有战功。
百龄(?-1815),清臣。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授编修。历奉天(辽宁)顺天府丞。嘉庆五年(1800)授湖南、浙江按察使。历贵州、云南布政使。八年,擢广西巡抚,平冤案,上嘉之,特加少保。寻擢湖广总督。后被劾,夺职。赴福建治粮饷。历山东按察使、巡抚。十四年,复擢两广总督。筹饷练水师,惩贪去懦,降服巨寇张保,粤洋肃清。授两江总督。时河决王家营,其亲勘下游,疏请修浚正河,诏如仪。十八年,命协办大学士,总督如故。后因案受牵,严诏责捕。二十年,封三等男,兼署安徽巡抚。是年病卒于江宁(南京)。谥文敏。所着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
其他百姓名人有战国列子弟子百丰;明将领百恭、百通;清将领百祥等。
古代姓文的名人有那些
文祥:清代洋务派首领之一,盛京(近辽宁沈阳市)正红旗人。他曾历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张,竭力推行洋务“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赞成光绪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变法发生后,东渡日本。他能诗词,也有慨叹时事之作,着有《云起轩诗抄》、《闻尘偶记》等。
文康: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儿女英雄传》。
文徵明:明代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诗文书画皆工,由精于画。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彭: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画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书,善画山水,笔墨秀润,兼能花卉。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
文天样,字履善,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着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诞生时,正是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难的凄惨景象。由此,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与此同时,文天祥并没有放弃学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参加殿试,成了一名年轻状元。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后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做官时间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隐遁和恬淡中渡过的。
文天祥抗敌决心非常之大,但终敌不过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临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敌人耍尽威胁利诱之手段,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岿然不动,元军将他挟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范。文天祥设法在中途逃跑,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抗敌,在陆上、海上,苦斗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时,还一度组织北征,使元军大伤其脑筋。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在五坡岑兵败再次被俘。元军将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继续用威胁利诱的惯技,许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始终无动于衷,元人眼看阴谋无法实现,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对文天祥下了毒手。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满了正气,不贪图高官厚禄,一生抗敌,这是他爱国热情的最本质表现。在封建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如此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文天祥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文学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爱国诗篇,如《指南录》可谓为诗史;更有脍灸人口的《正气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照人的诗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至今读来仍凛凛有生气。
文种:春秋时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