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热门搜索

土家族服装图片-土家族民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图片

土家族的食物有些什幺?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石耳炖鸡鸭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人的油揣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族十大美食 30分

1、土猪腊肉烧苁树菌,

2、"油香儿",是用米浆垫底,上面铺上肉丝,土豆丝。鼎 3、炕洋芋,呵呵,就是煎土豆,

4、土家掉渣烧饼

5、煎的玉米饼

6、油茶汤

7、粉蒸肉

8、腊猪血豆腐

9、粑粑

10、新包谷棒

土家族的特色饮食是什幺?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

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

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

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80元/斤)、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族的饮食 恩施土家族的饮食有哪些特点

1.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2.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

3.恩施饮食习惯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土家族有哪些小吃?

水雀粑粑

南瓜粑粑

洋芋粑粑

玉米粑粑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一、过赶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而我们恩施土家族人却是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幺要过赶年呢?在我们这里民间流传着四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土家“赶年”的由来与土家祖先的战事有关。见于文字记载的,在《明史》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初年,倭寇(即日本浪人)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军已无力征剿。明宪宗皇帝御批湘、鄂西土家兵(湘、鄂西土家兵历代以精悍善战着称)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应于三十日正式开拔前线,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过了年再去。若此,则有违圣令,其罪不轻。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临时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即过赶年),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去打仗。后来,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明宪宗亲赐“东南第一功”御匾。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为了纪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战功,同时,也为了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从此永远保留过赶年的习惯。

说法之二: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

由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有一年,临近过年时外族又来大举进犯,把土家族民众团团围住。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趁敌人在过年这一天正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毫无戒备之时,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

说法之三:提前过年庆贺新居。

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酿“苞谷烧”(家制白酒),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祭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所以就叫“六月年”。

说法之四: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

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忾,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徙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民族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余下全文>>

土家族习俗禁忌

出行忌讳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

摸头禁忌

土家族男子严禁别人触摸自己的头,无论善意的或其他什幺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谚云“男儿头、女儿腰,只许看,不许挠。”俗信,摸男子头,是侵犯男子汉的尊严,再好的朋友,也必须严守这一禁忌,否则会使友谊化为仇怨。

兆头禁忌

1、如遇日蚀或月蚀,便认为国家有乱、人民有灾,要敲锣打鼓相救。

2、认为乌鸦叫有人死或遭凶事;半夜鸡叫会有火灾和盗贼。 3、忌打喷嚏,认为背后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或是用巫术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随即咀咒:“好人讲我好心肠,歹人讲我烂牙框。”即可消祸。

4、忌梦象,梦清水要泪洗面,梦白布要戴孝,梦小孩要防贼;梦鸡、鸟、小鱼有口角,梦跳坎有病灾,梦上山有好事,梦下坡要背事......

动物禁忌

1、忌乌鸦叫,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飞在人的前面、头顶上盘旋鸣叫,并且你赶开后,又重新飞来叫,人们便认为是祸事开头的不吉利之征兆,每当人们遇此事,便当即顿足痛骂:“短你的命!”随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灾,化凶为吉。

2、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人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

3、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

4、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

5、大年节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鸡上树,狗上屋,无灾必有祸,不死脱层壳;凡外出做买卖或说亲,听到乌鸦叫,谓不吉利,必返。

湖北土家菜的特点

【风味十足 土家风情】

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发达的民族,虽然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了不少自己的特点,特别在饮食方面。由于土家族大都聚居在山里,重岗复岭,山多水少,这就造就了土家族“取山所产、吃山所长、办山风味”的饮食特点,颇富山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情。港口有一家名叫“蓑衣饭”的土家菜馆,就将这种极富土家风情的饮食文化带到了中山。

菜馆的老板谭先生是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汉子,一位在中山闯荡多年的浪迹文人。听谭先生为我们介绍各款特色菜肴,如土家妹情丝饼、魔芋豆腐和脆生生的干洋芋片等,光听名字就十分吸引。未等得及上菜,肚子里的馋虫已蠢蠢欲动。

土家人的蓑衣饭

玉米、土豆和小麦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粮。在土家族,吃米饭就代表着富贵,是有钱人才吃得起的。土家人平时吃苞谷为多,但其坚硬的口感吃多了容易让人生厌,因此,土家族人突发奇想,选用大米佐之,滋味便大不相同了,口感变得细腻,吃起来满嘴饴香,而且还提高了食物的营养。后来,把玉米磨成粉状与米饭混合,成为了当地人一种普遍的吃法,这种饭便叫“蓑衣饭”。

那幺,为何取其名为蓑衣饭呢?谭先生解释说,蓑衣是鄂西土家族人雨季耕种必备的雨具,由棕片缝制,配以斗笠。下雨时节,土家人劳作回来,脱下蓑衣便会吃这种由玉米粉与大米混合的饭。又因为土家人常把蓑衣挂在屋前的柱子上,远远看去极像玉米的苞衣,故得蓑衣饭之名。

土家妹情丝饼

恩施一带盛产土豆,故当地人便以土豆为原材料,制作出各种小吃。他们把土豆丝与土豆粉混合在一起,煎成色泽金黄、晶莹剔透的土豆饼,叫“土家妹情丝饼”。

谭先生说,在传统的土家山乡部落里,土家妹子很少抛头露面。当遇到意中人时,土家妹子会花尽心思做出土豆饼来招待情郎,借此表达爱慕之情。该饼外酥内软,口感特别。慢慢咀嚼,果然能吃出一番情意绵绵的滋味来。

土家醇香腊猪蹄火锅

土家族的腊肉

土家族地区的人都爱吃腊肉,一年四季均以腊肉款待客人。做得好的腊肉很可口,堪称土家的风味食品。每年腊月,便是土家人做腊肉的季节,他们将鲜肉以盐腌三至五天,然后挂在火炕上,用松柏、香蒿等烟火慢慢熏干,将松树枝、香蒿等香味一同熏入肉中。在菜馆尝到的豆豉炒腊肉和土家醇香腊猪蹄火锅,都是以恩施当地烟熏的腊肉作佐料,腊肉甘香可口,肥而不腻。只要尝到它的滋味,吃了还想再吃。

美食通TIPS:

1、苞谷酒是土家族爱喝的酒,由农民家里自产的苞谷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被称为“跟头酒”。

2、味道浓郁的豆豉炒腊肉就着蓑衣饭一起吃,特别滋味。

3、为了便于储存,土家人喜欢把土豆切片晒干,制成干洋芋片,用于煮汤或油炸,别有一番风味。

4、土家族的菜肴以酸辣为主,与川菜相比少了一些麻,与湘菜相比少了一些辣。

【有千年历史的土家腊肉】

土家腊肉一般叫土腊肉,土家语叫拉乳,有上千年的传统制作历史。

腊肉一菜的制作,在本地相传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此菜加工方法并不很复杂,只要在科至以后到立春之前这段时令,选用七成瘦 ,三成肥的新鲜猪肉,切成三斤左右重一块,用食盐清一三天后串挂于火灶房,用炭火或柴火熏烤,待沥油呈金黄色后即可贮存在干燥处。烟熏后的腊肉能长时间防腐,无论蒸吃、炖吃或熟炒,均香醇可口,饶有风味。本地的上等 吃法,当推冬笋炒腊肉。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余下全文>>

西宁土家族自治区有哪些美食

你的地理是外国人教的啊

土家鼎罐是那里的美食

土家人煮饭以前多用“鼎罐” ( 几乎家家都有 ) ,铁质,球形底,中间有一道突起的“箍” ( 线 ) ,箍上均匀排列四片小铁片,名“耳子”,是抬鼎罐的着力处。盖呈平形,边缘向下突出,有一根“把” ( 握柄 ) 。土家人热情好客,多以大米饭待客。即使煮糙米饭,鼎罐底的饭也不和苞谷面,形成一罐两样饭,上面多数糙米饭,底下少许大米饭。本来土家人的风俗是先给客人舀饭,出现上述情况则先给自己舀,以便把上面的糙米饭舀些起来,好为客人挖下面的米饭。

土家人家中厨房都有一个火坑,安在房子的中央,冬天用于烤火,平时会在火坑中间放一个用铁制成的三角,在三角上放上水壶烧水和煮饭。很早的时候,土家人就这幺生活了。鼎罐饭也是这幺得来的。用鼎罐煮成的米饭格外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