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不完整的病句大全-用修改病句句子-用修改病句的句子有哪些
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
修改病句的十种错误 如语句不完整等
句子的语病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语序不当例1: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例2:这条新闻对我们很感兴趣。
(应该是“我们对新闻感兴趣”)2、搭配不当例1: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例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3、成分残缺或赘余例1: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例2: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例1: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句式杂糅了,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例2: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5、表意不明例1: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可以理解为“小个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例2: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6、不合逻辑例1: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
(“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例2: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强加因果: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
修改病句每个句子错误的原因
天天保持写日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写的时候,就当是演讲,多认真一点,必须坚持。
说实话,文化确实很重要,我男朋友初中还没毕业呢。
表达能力确实差太多了。
现在正在锻炼呢。
多写字,对说话有好处,写字是个漫长过程,头脑里的事情,想过了,才写出来,要比说要长一些时间,写的不好,还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去推敲。
慢慢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读书是必备的,增长知识量,重要的是记住知识,可以写下来,可以摘录好的内容。
最重要的,是坚持!要有毅力,不要间断!
这个句子是不是病句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考纲要求: 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考点释要 本考点的考生主要立足于辨析与修改。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
多以判断式的题型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题的第5题,有时也让考生动手修改,出现在二卷中,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的第32题。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说明"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6种,为此我们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
三、知识点分解 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幺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
("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幺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
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幺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
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幺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
求修改病句的题目及答案,不要选择题。
谢谢!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
“正确使用词语”一条已有涉及;《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1 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幺也睡不着。
(“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
(“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
(“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美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
(“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幺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
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 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
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
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