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顺序表图-历代王朝顺序-历代皇帝列表
第一个朝代“夏”,五行属火。、春属东,为木。夏属南,为火。秋属西,为金。冬属北,为水。所以,夏代当属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属于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败,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导之法,是采用木德治之 。属木的君主创立的王朝,当然属火。是因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属水。商代创始君王号“成汤”。汤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汤自然属金。成汤属金,建立的王朝当然属水。再者,“汤”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属水无疑。五行中,以水可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属土。周字之内,赫然藏了个“土”字。正是昭然。西周东周,共属土德。周代姬昌立国,“昌”为双日,属火无疑。所以,这是火能生土,炎精极旺,立周八百余年。因为土能可水,所以周可灭商。后自周东迁之后,国力日衰。是因为东方属木,克土,破了周的“风水”所致。
再以后,嬴秦灭周。正是木克土之应。“秦”字下有一“禾”俨然属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北方为水,所以,嬴姓属水,可以立秦灭周。
刘邦建立西汉,五行属金。“刘”字,繁写有个“金”字,自然属金。刘邦者,就是“属金之国”之意。因为刘邦的情况特殊,所以西汉只能属金。金专克木,所以刘邦平秦灭楚(木),统一中原。
后莽新篡汉,西汉灭亡。西汉属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点火之物,所以新朝属火。王莽带“草”,属木。木能生火,灭掉了属金的西汉王朝。
东汉属水,灭掉了莽新。“汉”本是水,西汉自然属水。后曹魏篡汉,三国开始。
三国之中,蜀汉属金。因为蜀汉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西汉景帝玄孙,自然是继承西汉。西汉属金,蜀汉当然也属金。
孙吴属木。因孙权名内带一“木”字,所以孙吴属木。
曹魏属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
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坏了曹魏的“风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内有日,属火,操内有木,属木。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终被司马晋朝所篡。
晋者,下有日,为火德。司马氏,也属火德。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灭亡于晋。
西晋后被刘渊祸水所灭。此水火之克。正从北而来。后刘宋篡晋,东晋灭亡。刘宋本属木,不能灭晋。然刘姓帝王立汉,长达五百余载。刘裕姓刘,借汉之水灭晋之火,后生其“宋”之木。这是水能灭火生木。以后南朝,皆“萧”齐,“萧”梁,“陈”之类,全部属木。北魏属水,因“女”,“鬼”之故。后分为北周与北齐。周乃土,制水而立。齐属木,泻水而立。以“齐”为国号的朝代,不能过山西。此是木不能胜金之故。北齐高洋,高演之辈,皆秉水德,生国自然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数败于齐。
后隋立。隋字含“左”。以左为西,右为东。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杨隋属金。隋金连克齐,陈二木,统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与司马氏火德灭蜀汉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为“杨”本属木。而“坚”则为金。开国皇帝名讳金木相克,国号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属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时有一唐国。后改为晋。春秋时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晋,晋即是唐。晋属火,唐也属火。李姓为木,立国为火。长二百余载。
后朱温篡之。朱乃火,温为水。以水灭火之象,所以朱温灭唐立梁。后唐灭梁,是火焚其木。朱温名不利。国不可久。后晋代后唐,是注定之事。晋唐本一体,以晋为正朔。所以后晋代后唐。后汉为水,灭晋之火,取而代之。后周土克水,灭后汉。
北宋为木,克土。带周。后被金灭。金国自然属金。辽亦属金。辽者,契丹也。契丹者,镔铁也。属金。繁体辽内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风水”。再耶律阿宝机藏木助火,所以辽不能灭宋。
后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阳金,远胜金朝。蒙人尚白,金气鼎盛。故灭金破宋,统一天下。唯属火的西夏难敌。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之手。
大明,乃日月之辉。朱皇属火,克灭大元。后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敌。努尔哈赤名讳极差,赤乃火德,克坏大金。元气受损。又岂是明将袁崇焕的对手?后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杀死,算是死于三重烈火之中。后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国灭清,是以土德。中华民国的国号,并无五行属性。所以全看开国元首的名讳。中山者,中央土也。后继者中正,也属土。所以民国属土。
历朝历代龙袍的颜色
中国自秦朝以来直至清末,绝大多数年代是没有 国旗的,只有楚汉相争时汉军使用的火凤旗有类似于国旗的性质。
历朝历代都有朝代旗,当时讲究朝代五行之德轮转,每个朝代有各自的标志颜色,比如宋朝尚木德、服饰以绿色为主,元朝尚金德(金克木)、服饰以白色为主,明朝尚火德(火克金)、服饰以红色为主,清朝尚水德(水克火)、服饰以黑色藏青色为主,等 等;朝代旗以各自朝代的标志颜色为底色,旗面中央一个白色圆形被称为白月光,周围用装饰色饰以飞火焰,白月光内用黑色隶书写明本朝名号。
例如明朝,红旗,黄飞火焰,白月光,中间斗大的黑色“明”字。
中国第一面号称国旗的旗帜是清末的黄龙旗,明黄底色,蓝边白色龙鳞,龙头向左,龙头前方一颗红色龙珠,四种颜色的搭配象征[url=]满清[/url]皇 帝是八旗之共主;这是面临近现代外交现状而设计的。
严格地讲,黄龙旗应该算满清皇帝旗,而不能算国旗,因为满清的标志性颜色是藏青色。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变化
北京:周:蓟秦:蓟县汉:幽州/广阳魏:幽州晋:幽州隋:涿郡唐:幽州/(天宝年间:范阳郡)辽开泰元年(1012)前:南京幽都府辽开泰元年(1012)后:燕京析津府北宋宣和5年(1123),归宋:燕山府金天会三年(1125)金占,定名:析津县金贞元元年(1153)改为:圣都/中都永安府金贞元2年(1154)改为:中都大兴府。
元:大都明(洪武):北平府明(洪武之后):北京/顺天府/京师清:北京/顺天府/京师民国2年(1913)废顺天府,设置:京兆地方。
民国17年(1929)废京兆地方,改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北京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在长干筑城,南京始有城池,称“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军,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设“金陵邑”,称“金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改金陵邑为“秣陵”;211年,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镇江)搬到秣陵,次年,将秣陵改为“建业”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接着把国都迁到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建都之始;280年,西晋王浚攻占建业,改建业为秣陵,又把秣陵分出一部分为“临江”,第二年又把临江改为“江宁”秦淮河以北叫“建邺”;317年,东晋建都,称“建康”;420年,南朝宋建都,称“建康”;479年,南朝齐建都,称“建康”;502年,南朝梁建都,称“建康”;557年,南朝陈建都,称“建康”;589年,隋文帝灭南朝陈,毁建康城,设“蒋州”,后又改为“丹阳郡”;757年,唐肃宗时,置“江宁郡”;758年,唐肃宗时,改江宁郡为“昇州”;761年,唐肃宗时,昇州所辖的江宁县改为“上元县”;917年,五代十国吴,昇州分为“上元”、“江宁”两县,同城分治;920年,五代十国吴,改昇州为“金陵府”;937年,李昇建立南唐,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作为南唐国都;975年,宋太祖灭南唐,改江宁府为“昇州”;1018年,宋真宗天禧二年,改昇州为“江宁府”;1127年,南宋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1275年,元军攻占建康府,改建康府为“建康路”;1329年,元天历二年,该建康路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率红巾军攻占集庆路,,改称“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即位,立国号明,改应天府为“南京”,明朝都城;1378年,明洪武九年,改南京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1644年,福王朱由菘建立南明,称弘光帝,南京为都城;1645年,清军入南京,南明灭,改南京为“江南省”首府,即江宁府;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宁,建立太平天国,改江宁为“天京”,作为国都;1864年,太平天国亡,次年,清朝重建“江宁府”;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改江宁府为“南京府”,为临时政府首都;1927年,中华民国首都,称“南京”。
洛阳: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详细资料: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
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
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
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
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
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
《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
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
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
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
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
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
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
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
1995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下午四点多出生五行属什幺,命中缺什幺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十进制和六十进制最先和最后的数是什幺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着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不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
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
东晋时代社会极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
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
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
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态与社会各层交友。
他深居庐山,从不过虎溪,即使晋安帝过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谢灵运等究考学问却不觉送过虎溪,三人开怀大笑,慧远极具政治眼光、活动手段和组织才能,是善于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称为“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宋代谥为“国觉大师”等。
(6)法显(约337—约422)图:1、万里西行 2、名垂千古 东晋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艰苦卓绝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佛教翻译家,他在已过花甲之年的62岁从长安出发,穿行大戈壁,经西域三十余国,过喜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
历经14年,于412年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岛崂山。
他不仅带回梵本佛经数十种,译经数十卷。
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旅行记《佛国记》。
后人评说法显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艰苦卓绝的旅行是因为:一来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诚;二来他诚心,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三来他有胆识,虽临必死之境却能不顾安危,百折不挠,实为难能可贵,是为后人叹服。
(7)鸠摩罗什(343—413)图:通宵译经 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
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对汉文修养很高。
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
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
他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译经300余卷。
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
(8)菩提达摩(?—528)图:1、一苇渡江 2、达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
据禅宗史籍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国禅宗初祖。
他到金陵后同梁武帝谈禅,语不投机,决意渡江北上传教,据说达摩渡江时,西岸百姓想见识这位远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开离码头。
达摩便向一位老妇借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立足苇上,一会便漂到北岸。
他隔江向老妇施礼,并将芦苇推过江去。
达摩过江后,落迹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对石壁,闭目参禅,日复日,年复年,终于在面壁9年之后,领悟禅机。
传说达摩结束坐禅时,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
后人便将石洞叫《达摩洞》,壁石称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详)图:顽石点头 东晋僧人,聪明异常,15岁便能登座讲法。
从罗什游学多年,对佛旨已深达玄奥。
依据“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
他提出“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此创见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
守旧之徒便说他邪说惑众,遂把他摈出僧众,逐出建康。
据说他到了苏州坚信自己的学说没错,便在苏州虎丘上竖立石头作为听众,向石讲道。
当讲到“阐提也有佛性”时,他问众石“我说的是否契合佛心呢?”众石皆点头首肯。
这就是着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后来《涅盘经》传到南方,内中果然称“阐提悉为佛性”众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
(10)智顗YI(538—597)图:梦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他弘法30余年,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奉《法华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天台宗也称法华宗。
他一生造寺36所,亲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