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五行属性-新中国五行属什么德-德字到底五行属于什么
根据邹衍的五行始终说秦朝是水德,那汉朝是土德,新莽政权为木德木克土也,(或三国为木德)此处存疑请高手赐教,晋为金德,南北朝是火德,隋为水德水克火也。唐为土德,宋为木德木克土也,元为金德,明为火德,火克金清为水德,中华民国为土德,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木德。秦隋同为水德短命,汉唐同为土德世界称雄。元为金德杀伐异常,宋与当今同为木德边患突出。宋字下面为木字,木德。明为离卦五行属火,火德皇帝姓朱,火克金也。清带三点水旁,水德。民国领导人孙中山蒋介石山石五行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木德,木克土,现在的领导人姓名与水有关,水生木也。这些都是巧合吗?还是有规律可循。我认为我这种五行排法,比较让人满意。南北朝五代十国属于混乱年代,故并不在列。历史朝代更替的五行关系:“五德始终说”来源:崔岸哲的日志 (其理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主生,表示被自然控制中的人互助生成的关系,所以五行相生;洛书主克,表示人能制约自然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所以五行相克。因此,人类大同社会以前,社会形式和结构的更替必以克为主。)史书记载:黄帝是土德 夏朝就是木德 商就是金德 周自然就是火德 秦朝就是水德(正确)汉初“汉应水德” 汉武帝应土德 刘秀开国始应火德.(对:汉初续秦水德,汉正应土德,后汉复兴应火德)三国鼎立,其实就是俩土一火三拨人争来打去。(错:三国鼎立是水土火三分而立)晋的时候,魏是土德,那幺晋就应该是金德,因为土生金(错:木克土、晋正应木德)隋朝只认准了北周“木德” 木生火,隋应火德。(错:金克木,隋正应金德)唐李渊起兵。隋应火德唐于是就顺了土, 武则天把国号改为“周”,说是火德(对:唐正应火德)宋乃是从后周而出,后周属木德,木生火,宋为火德,(契丹族生于辽水,就是水德。)(金朝金章宗定土德,)(错:后周木旺生火,续唐;宋接唐,水克火,正应水德。水旺生木,故南宋化为木象。)元朝攻灭金朝的,金属土德,五行相生,土生金,所以元是金德(对:元灭南宋为土金之象,元正应金德)明朝属火德 “明”这个国号有传说指出是“三重火”(对:明灭元,火克金;明正应火德)清朝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以三个水德毙掉明朝的三个火德。(对:清灭明,水克火;清正应水德)民国建立,袁大头称帝,年号洪宪。奉了火德,登基那天还拿红油漆把紫禁城涂了个遍。林语堂说民国青天白日旗尚青,该应木德。袁世凯系非正统,抛开不提。(错:民国一山一石,属土德。土克水,灭清朝)如此看来的话,咱继续往下推演,五行相生,木生火,火德尚赤,无怪十几年后全国河山一片红了。(错:灭民国者当属木,木旺可生火。木属东方青龙,故有泽被东方,欣欣向荣,世界大同之象。)(总结:黄帝是土德 夏朝就是木德 商就是金德 周就是火德 秦朝就是水德汉初续秦水德,汉正应土德,后汉复兴应火德三国鼎立是水土火三分而立晋正应木德(南北朝可细分,此处不论)隋正应金德唐正应火德(五代十国可细分,此处不论)宋正应水德,南宋化为木德元灭南宋为土金之象,元正应金德明正应火德清正应水德民国一山一石,属土德灭民国者当属木,木旺可生火。木属东方青龙,故有泽被东方,欣欣向荣,世界大同之象。)(古诗曰:东方青龙不可挡,西方白虎正猖狂。两手捉来令死斗,化为一片紫金霜。)
中国各朝代分别是什幺德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
交替顺序为: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曹魏(土)/孙吴(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后梁(闰位)→后唐(土(继承唐朝))→后晋(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五代时,后唐认为继承唐朝的德运,所以后梁没有德运,属于闰位)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元(金)→明(火)→清(水)。
五行八卦指哪些?中国人都有什幺礼仪?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
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中华民族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着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 那幺,什幺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
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
《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
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
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
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
《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
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
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
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
什幺是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 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中国医学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
中国历代王朝五行属性
中国朝代五德的脉络:青帝木--炎帝火--黄帝土--白帝金--黑帝水;陶唐木--虞朝火--夏朝土--有穷金--夏朝火--商朝水--周朝土--秦朝金--西汉火--新莽土--东汉木--曹魏火--晋朝土--刘宋金--萧齐水--萧梁木--南陈火;五胡木--前秦金--列国火--北魏水--北周木--隋朝火--唐朝土--武周金--唐朝水--朱梁木--后唐金--石晋水--辽朝土--后汉木--后周火--宋朝土;金朝木--元朝金--明朝火--清朝水--北洋木--民国金--共和火。
中国掌管 金 木 水 火 土 风 雷 时间 空间的古神 不是什幺火德星君之类...
朱雀爱神,为时辰之神,掌管时间的流动。
中国古神表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黄帝时代的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着《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帝俊: 帝俊之妻: 羲和,生十位太阳神 常羲,生十二位月亮神 娥皇,生少昊 帝俊之子: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帝俊臣属:羿 鲧 妻女喜。
尧 又名:放勋,妻女皇; 舜 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 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重要神仙表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俊、尧、舜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辅佐:国神) (玉皇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各朝代的德是什幺
这个说起来并不复杂,但是总有人不按套路出牌。
具体请参考九州幻想2008年刊两生花 三春晖 四时好中的五德奇幻编年史。
这起源于战国,秦是水德,所以秦朝的人都穿的跟保镖服似的,汉是火德,因为火克水。
东汉以后又觉得相克太不文雅,就改为了相生,就是前朝是什幺德,本朝就是相生的德。
比如隋是火德,唐朝继承隋朝,就是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