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袁家山_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
解读百家姓袁姓。袁姓文明遗产之袁家山,位于河南省汗青文明名城睢县。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重要源亲身姬姓,其生齿在天下姓氏中排名第33位,生齿约有700万,占天下总生齿的0.54%。
袁家山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汗青文明名城睢县城西北隅,是一处天下稀有的明代船形修建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与明崇祯帝赐修的工具两座袁尚书大石坊恰坚持在一条中轴线上,非常威严壮观。袁家山的制作很有气魄,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抽象宛在目前。
山彼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杨柳依依,数百年不减宏伟壮美之色,只是近几年人为的违章修建粉碎了原有的园林结构才大杀其风物。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流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徙;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睢州志·艺文》)。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而为此山减色。
字画观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清代晚期就是睢州城内着名的胜迹。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彼苍;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百姓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
袁家山修建古朴典雅,气魄宏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动水火,数劫不毁。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夏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范围隆重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仪最盛,吸引着周边周遭百里的善男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