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祖先-魏氏宗祠:才华出众的一代史官魏敬中
解读百家姓魏姓。魏敬中,樟源村的先贤名宦中,魏敬中可谓最为闪灼的一位。魏姓,是中国姓氏中第45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封爵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属以邑为氏。
周宁县咸村镇桃源溪下游,有一处临溪而建的古村,它是清朝进士、朝议医生魏敬中故乡樟源村。村中古屋多为江南气势派头的明清修建,一幢略高一幢,犬牙交错,溪石为基,黄土为墙,附近飞檐翘角,外型别致,幢幢古屋雄伟壮观:三重进、五重进主体、天井、厅堂纵横、石刻门楣、雕镂门窗,无不让人惊叹古村其时高明的修建程度和精深的镌刻武艺;沿街林立的古屋、古商店组成奇特的江南古村风采。
相传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这小小的乡村书院林立私塾遍及,是个少有的翰墨之乡,险些二、三座古民居就有一家学堂。仅清朝至民国时期,樟源村出进士、举人、秀才就有20余人。樟源村的先贤名宦中,魏敬中可谓最为闪灼的一位。
年幼才气出众 深得高人欣赏
魏敬中,原名建中,字和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世。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却不停未能走上仕途,但他们为人质朴老实,在村里常常周济贫乏,出钱着力做了许多有利于乡邻的功德,各人对他们都非常敬重恋慕。魏敬中幼年时聪敏勤学,5岁上私塾时从不要家人相陪接送,有人问他,“你单独去上学不想母亲吗?”他沉着答复道:“我想上学就是想母亲。”11岁时,他就能下笔成文,短短几年工夫,他博览经史文籍,发愤宏大,文章的气势派头表露出有非凡的气质。其时福安的名儒郑英山视之为奇才,曾留他在家中念书。福宁知府秋涛也不时约请他到官厅作客,与他交换诗词文章。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18岁的敬中考取了拔贡,而且在乡试中崭露锋芒。但他考进士之途却相称崎岖,曾先后七次赴京应试,时期长达21载。有位在福州做灯笼的同亲故里徒弟非常佩服他坚持不懈的修业精力,冲动之下收容了他,并出钱赞助他续考。在候试时期,他听说房山县有位邢姓名士家中藏书万卷,便前去潜心攻读,学业获得庞大上进。
如愿高中进士 发愤秉实治史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魏敬中到场殿试,荣获二甲第六名的优秀结果,被朝廷赐进士身世,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厥后担当国史馆总纂,加七级诰授奉政医生,晋封朝议医生。此时,他为报宁德西乡籍徒弟赞助之恩,便将赞助过他的那位做灯笼的教师傅接回周宁故乡,每月寄钱物为他养老,待他就像亲人一样平常。教师傅病故后,魏敬中上奏皇上要求为恩人守孝,随后奉旨返乡守孝三年。
魏敬中担当为史官其间勤慎持事,忠于职守,勤于笔耕,对史实上的任何一些疑义,他都要重复分析,考据辨伪,他治史的精力为不少同仁所推许,纷繁将其比作秉实执笔的“太史公”。他主张:“先从事物纪律动手做学问,如许把握了纪律,学问也随之深沉。假如反其道而行之,就很轻易狐疑。”他还以为“民气宽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大业,由此而成。”可见他对付文道干系的叙述辩证精炼入理。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魏敬中担当闽浙总督程祖洛聘任,继承总纂起因陈寿祺主纂的《福建通志》。原志稿由于巨绅梁章钜等人持贰言,陈、梁两派因某些人物的立传题目纷争不止,多年未有定论,无法付印。陈寿祺病故,魏敬中接任总纂时,仍处于两派纷争之间,非常为难。第二年,他又兼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在这种艰巨状态下,魏敬中边执教讲席,边纂修志稿。天天都是五更即起,伏案笔耕,整理残篇,核实材料,秉笔挺书,重加编削,直至深夜,时期,他还募捐出亲身己的薪资充作经费。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在魏敬中掌管下,《福建通志》终于完成了的总纂。他重纂过的《福建通志》内容翔实,看法光显,停息了困扰通志馆多年的两派纷争,使《福建通志》得以定稿付印。魏敬中为福建近代编史修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