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临摹-祁氏文化之祁寯藻简介_祁寯藻碑帖抄录
解读百家姓祁姓。祁氏文明浅说,祁寯藻简介,祁寯藻碑帖缮写。祁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生齿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天下漫衍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
祁姓文明之祁寯藻简介
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淳甫,后避清穆宗载淳之讳改为实甫,又号春圃,亲身号息翁,间叟**亭主人、息道人,晚号观斋。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卒于同治五年,享年七十四岁,谥文端。我国东南中央史志研讨的创始者和奠定人祁韵士五子,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
三代帝王师祁寯藻
嘉庆十九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兼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累官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会试同考官,广东乡试正考官,提督湖南学政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兵部左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件,提督江苏学政,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治理户部三库事件,上书房总徒弟,协办大学士,稽查钦送上谕变乱处,文渊阁领阁事查仓大臣,实录馆总裁监修总裁,治理工部事件,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诰授光禄医生,礼部尚书。
祁寯藻是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朝臣,是晋人在清三百年间居官最高最久者,有“半副銮驾祁相国”之称。政绩卓着、举能荐贤,蔚为一代贤相。亦是道光、咸丰、同治三个天子的教师可谓“三代帝王师”。道光、咸丰、同治时立朝端正宰相,文人贤吏视为风采,有肯定的声望和影响。他终身清政廉明,爱国爱民,举贤荐能,忠清澈直,学粹品端,高风亮节,政绩昭着,在官方享有赃官的佳誉。
曾力主禁烟,主战抗英,支持林则徐、邓廷祯抗英妥协,鸦片战役中他是主战派,是清当局内阁成员中车载斗量的主战人才。他撰着的《马首农言》传世著名,现已成为我国名贵的文史材料,至今对我国南方旱作农业仍有很大的引导代价。他的文学造诣很深,作有《**亭》集等二十多种,他的诗歌言语淳厚亲身然,不事雕焯,普通易懂,很多诗篇深入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农夫的悲凉生存,具有猛烈的实际主义精力。
他倡导学术宋词,书法,工诗词古文,亦通训诂,明义理,着作颇丰,为道光、咸丰年间巨公工诗者、素讲朴学,故根柢深沉,非从事吟咏者所及,在其时学术界影响很大,他殖学稽古,蔚为一代儒宗,更是众人榜样,廉洁范例,蔚为一代圭杲,诗坛推他为首脑掌管。终身作诗3000余首,“诗以言志、言以心声”、“墨客之诗、学人之诗”,集诗书于一身。
他的书法艺术造诣更深,学书由小篆入真行,悉宗柳公权,又学颜鲁公,参以黄庭坚,笔意直追魏晋,师法“二王”,探究书法之神韵,构成了洒脱练达、舒逸遒健的气势派头。善榜书、春联,是非篇无一不精,用笔和结体得力于柳、颜,筋骨具有,遒健端凝,楷书中偶夹行意,得颜、柳之精华。在运笔的顿挫上,严遵柳法,给人以筋骨劲健之美感,且中央紧收、四旁展开的结体,又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旷士之风,练达的高人韵致,向帖学的高度攀缘。他精研“二王”,博览博学,书外涵养甚深,使书法艺术日臻化境,故得“二王”之韵致,不流于柔媚,到达人书俱老的地步,熔众家于一炉,开祁派奇特书风的先河。人谓:“大书深入之绝诣为一时之最,人共宝之。”、“祁相国书法冠以今世。”
祁寯藻是我国着名墨客、头脑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造派、春联家、农学家、宋词派、史学家,是我国清代早期文大臣中的佼佼者。是晚清集政治家、艺术家于一身的紧张人物。
祁寯藻碑帖缮写
蓝公教织歌
(清)祁寯藻
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山农卒岁苦寒逼,但知力耕不知织。亲身从蓝公宰吾县,男制纺车女纺线,大布着身衣装棉,东风一吹三百年。蓝公下车初,念民劳且愚,魏风曰缝裳,唐风曰曳娄。蚕桑虽不是,木棉亦所需。掺掺彼女手,胡为不织与?民曰无织具,公为置事情。民曰无织师,公为制女傅。制傅数百家,制工数十处。十日一张机,五日一匹布。以棉织布布易棉,工精布细劳以钱。贫家棉少钱不敷,官囷更指麦与粟。蓝公来,亲身肤施,明之季,万历时,秦中钜族拥高赀。棉万斤、布万匹、金多不知几千镒。前车载满后车溢,毁家为民谋家室。一年织事成,两年狱讼清,三年机杼不空鸣,篝灯万户闻书声。廉叔度,来何莫,昔民无襦今五绔。朱之卿葬同亲子孙不如民奉尝。后人遗爱先人表,蓝公去后知者少。若非吾乡张君手亲身记,一纸珍藏始顺治。我公苦心何所寄,邑垂寥寥数行字。马首老农老更慵,做歌犹能歌我公。公传宜补循吏中,公祠宜傍泮水宫。大书深入碑穹隆,要使城乡市镇九十有二所,大家歌舞公之功。君不见韩公亭月团团,苦说边城专程寒。蓝公衣被在四境,行人莫愁寿阳冷。
(题解:)蓝公,即蓝尚质,陕西肤施(今延安)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任寿阳县知县时,为农夫教授纺织技能,民赖其利。清咸丰六年(1856),作者写此歌并书张所赋于顺治六年(1649)年撰写的《蓝公教织记》石刻。次年,寿阳蓝公祠修成,又书《蓝公教织歌》石刻,均勒石祠壁,同期还书刻申公教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