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 开始解梦

孔姓家谱-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孔姓家谱

  解读百家姓孔姓,中国汗青上连续工夫最长的族谱就是孔姓家谱了,让我们来相识一下孔姓家谱吧。孔氏,乃舜之后代。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生齿较多,生齿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约占天下汉族生齿的0.29%,占天下生齿总数的的0.21%左右。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汗青上连续工夫最长、包罗内容最富厚、谱系最完备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经过修谱可以把寓居疏散、血缘干系绝对疏远的孔氏族人构成一体,从而到达“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忘记”的面貌的,修谱还可以有用地防备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后的孔氏家谱,只是以抄本传世,纪录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医生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体抄本易于流失,并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属中很多贤能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长远后必被埋没,决议广收材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支出,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举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构造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担当以往濒于失传的教导,特对修谱之事作了笔墨上的划定:今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划定,该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缘故原由,修谱事情比划定工夫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前次修谱已有133年的工夫。尔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定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卖力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厥后因原告冒犯了清朝《会典》而堕入笔墨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当前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积极,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半途而废。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范围的一个孔氏天下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本日能看到的只要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职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明,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范围渐渐扩展。


  为确保修谱事情的顺遂举行,衍圣公府创建了一整套精密的构造机构和人事摆设,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判定一人,由衍圣公担当;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当;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当;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誊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职员担当。到民国时期末了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掌管,专门设立了“曲阜天下孔氏合族修谱服务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掌管一样平常事情,谱馆有职员66名,尚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定条规、公布榜示,制定同一格册和修谱誓词。然后择谷旦举行典礼,告庙致祭后,各执事职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谨慎的告祭典礼。各户族众按划定领到新谱后,行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刻焚瘗。如有丢失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实,刻附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