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热门搜索

赞扬师德诗句-关于师德的诗词诗句-关于师德的古诗

  1. 三丈为树八尺行,花艳桃李叶柘桑。元龙自是湖海客,师德去寻田舍郎。——宋.李石

  2. 恕汉唾师德,酒徒拳伯伦。吾评此二士,颜子后无人。——宋.刘克庄

  3. 水柳缆孤舟,飘飘万里秋。远风来不断,高浪去还收。菰苇萧疏折,烟云惨淡浮。赖如师德生,舟子亦多愁。——宋.傅察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5. 落红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6.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颜渊《论语·子罕》

  7. 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8.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9.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

  10.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

论语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幺,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幺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幺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中赞美老师的句子,急用!!!!!!

《论语》中,赞扬老师尽职尽责的句子: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7.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8.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9.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

2.《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着作之一。

3.《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5.《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论语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句子

1、《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5、《论语·子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着作,主要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

此作主要为语录体,集中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等。

论语中,赞扬老师尽职尽责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赞扬老师尽职尽责的句子: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7.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8.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9.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

2.《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着作之一。

3.《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5.《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

论语中带德字的句子,10则以上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

论语中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当你老师的是哪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分析】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